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滯脘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食滯脘痛

證名,指因飲食停滯於胃脘,導致氣機壅塞、運化失常而引發的胃脘疼痛。此證多因暴飲暴食、過食肥甘厚味,或飲食不節,損傷脾胃,使食物積滯不化,阻滯中焦所致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胃脘疼痛:痛處拒按,按之痛甚,或伴脹滿感。
  • 噯腐吞酸:頻頻噯氣,氣味酸腐,或反酸嘔吐,吐出未消化食物。
  • 聞食氣則欲吐:厭惡食物氣味,甚則聞穀氣即感噁心。
  • 大便異常:或見便秘,排便不暢,或瀉下臭穢,夾雜未消化食物殘渣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苔厚膩,脈象滑實或沉滑。

病機分析
飲食停滯於胃,脾胃運化失職,升降失常,氣機阻滯,故見胃脘脹痛;食積化熱,腐熟不及,則噯腐吞酸;胃氣上逆,則聞食欲吐;若積滯阻滯腸道,傳導失司,可致便秘或瀉下臭穢。
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以消食導滯、和胃止痛為主,根據具體證候選方:

  1. 輕證:食滯初起,脘悶不舒,宜香砂枳朮丸加減(如加半夏曲以和胃降逆)。
  2. 食積化熱:脘痛伴噯腐、便秘,用保和丸消食化積,清熱和胃。
  3. 痰食交阻:胸膈滿痛、嘔惡明顯,可選二陳湯平胃散加桔梗、枳實,以化痰消滯、理氣寬中。

相關鑑別
食滯脘痛需與其他胃脘痛證型區分:

  • 寒凝胃痛:得溫痛減,舌苔白滑。
  • 肝氣犯胃:痛連脅肋,情緒波動誘發。
  • 脾胃虛寒:隱痛綿綿,喜溫喜按。

食滯脘痛屬實證,治當「通因通用」,忌用補澀,以免留邪。古籍如《類證治裁》、《張氏醫通》等均強調消導為先,後調脾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