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滯脘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食滯脘痛,中醫名詞,因飲食停滯所致的胃痛。其證胃脘疼痛,噯腐,聞食氣則欲吐,或兼便閉。《類證治裁.胃脘痛》:「食滯脘痛,必噯腐,香砂枳術丸加半夏曲。」《張氏醫通》卷五:「食積作痛,保和丸。」《醫宗己任篇.四明心法》:「食痛者,胸膈按之痛甚,勺水不入,兼大便閉,聞谷氣則欲吐。用二陳湯或平胃散加桔梗、枳實主之。」參見胃脘痛條。

食滯脘痛,是指由於飲食停滯,導致胃脘疼痛的一種病證。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胃脘疼痛,噯腐,聞食氣則欲吐,或兼便閉。

食滯脘痛的病因,主要與飲食不節有關。飲食不節,會導致胃腸功能紊亂,食物在胃腸道內停滯,產生腐敗變質,從而引起胃脘疼痛。此外,情志不遂,勞倦過度,也可導致食滯脘痛。

食滯脘痛的治療,以消食導滯為主。常用方藥有香砂枳術丸、保和丸、二陳湯等。此外,還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配合使用其他中醫藥治療方法。

食滯脘痛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飲食要定時定量,不暴飲暴食。
  2. 避免吃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  3.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4. 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
如果出現胃脘疼痛、噯腐、聞食氣則欲吐等症狀,應及時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