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滯脘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食滯脘痛

食滯脘痛是中醫學術語,指的是由於飲食不節導致胃脘疼痛的一種病症。其主要症狀包括胃脘疼痛、噯腐、聞食氣則欲吐,有時還伴有便閉。

食滯脘痛的病因主要與飲食不當有關。不節制的飲食習慣會導致胃腸功能混亂,食物在胃腸道停滯不前,產生腐爛變質,進而引起胃脘疼痛。此外,情緒不穩定、過度勞累也可能導致食滯脘痛的發生。

食滯脘痛的治療通常以消食導滯為主要目標。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使用香砂枳術丸、保和丸和二陳湯等方劑。此外,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還可以結合其他中醫療法進行治療。

預防食滯脘痛的方法有以下幾點:

  1. 飲食要定時定量,避免暴飲暴食。
  2. 避免攝入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  3. 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4. 適度運動,增強身體素質。

如果出現胃脘疼痛、噯腐、聞食氣則欲吐等症狀,應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