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滯中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食滯中滿

定義
食滯中滿為中醫證候名,指因飲食停滯於脾胃,導致中焦氣機壅塞,出現脘腹脹滿不適的病症。此證多因暴飲暴食、過食肥甘厚味,或脾胃運化功能減弱,無法及時消化食物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飲食不節:過量進食,或嗜食生冷、油膩、黏滯之品,超出脾胃運化能力,食物積滯於中焦。
  2. 脾胃虛弱:素體脾胃氣虛,或久病傷脾,運化功能失職,稍進飲食即易停滯。
  3. 氣機阻滯:食積內停,阻礙脾胃升降之機,氣滯於中,故見脘腹脹滿,甚則疼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脘腹脹滿,按之痞硬,噯氣吞酸,或嘔吐未消化食物。
  • 食慾不振,口中有腐臭味,大便溏泄或秘結,矢氣臭穢。
  • 舌苔厚膩,脈滑或沉實。

治療原則
消食導滯、理氣和中為主,根據兼證不同,配伍相應藥物:

  1. 單純食滯:選用和中丸(《類證治裁》),以消食化積、調和脾胃。
  2. 兼寒濕內阻:若見脘腹冷痛、苔白膩,可加乾姜、蒼術、白芷等溫中燥濕(《雜病源流犀燭》)。
  3. 氣滯明顯:配伍香附、川芎以行氣活血;若吞酸噯腐,可合用平胃散加草豆蔻、枳實、半夏,以增強燥濕消痞之效。
  4. 宿食久積:面黃、吞酸者,可用丁香脾積丸,專攻陳積宿食。

相關證候辨析

  • 中滿:泛指脘腹脹滿,食滯中滿屬其中一類,需與水濕停聚、肝氣犯胃等所致脹滿區別。
  • 食積:為食滯中滿的基礎病機,但食積未必皆見脹滿,亦可表現為泄瀉、發熱等。

古籍參考

  • 《類證治裁》強調「專消導」為治則,側重祛除實邪。
  • 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提出結合溫散、行氣之法,針對寒濕與氣滯並存者。

此證候的調治需緊扣脾胃功能,臨床須辨明虛實寒熱,靈活運用消導與健脾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