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食中
病名,指因飲食過量或酒醉飽食,導致氣機壅滯、胃氣不降,進而引發猝然昏倒的病證,屬「類中風」之一。此症首見於明代醫家李中梓所著《醫宗必讀·類中風》,亦稱「中食」。清代程國彭於《醫學心悟·類中風》進一步闡述:「食中,醉飽過度,或著惱怒,以致飲食填塞胸中,胃氣不行,卒然昏倒。」
病因病機
食中多因暴飲暴食,或過量飲酒,致使脾胃運化失常。飲食停滯中焦,阻遏氣機,胃氣不得下行,濁陰上逆,蒙蔽清竅,故見突然昏仆。若兼情志鬱怒,肝氣橫逆犯胃,更易加重氣滯食積之勢。
臨床表現
患者多於醉飽後驟然昏倒,伴有胸脘痞滿、呼吸氣粗、噯腐吞酸,或嘔吐未消化食物,舌苔厚膩,脈滑實。此與中風不同,無口眼喎斜、半身不遂等症,然須與痰厥、氣厥等鑑別。
中醫辨治
- 急則治標:昏仆時可急用探吐法,如以鹽湯探吐,或針刺人中、內關等穴以醒神開竅。
- 消食導滯:方選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之保和丸,或《醫方集解》之枳實導滯丸,以消食化積、和中降逆。若兼肝氣犯胃,可佐越鞠丸疏肝解鬱。
- 調理脾胃:後期宜以香砂六君子湯健脾和胃,防其復發。
相關古籍論述
- 《證治準繩》提及:「食厥者,過飽傷脾,脾氣不行,胃氣逆上,填塞胸中,忽仆不知人。」
- 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強調:「食中者,食填太陰,抑遏肝氣,不得上升,故卒然仆倒。」
食中一證,雖屬急症,然病位在脾胃,與中風之病在肝腎不同,臨床須細辨其因,分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