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諸肉中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食諸肉中毒
病名,指因食用染疫或自死之畜肉而引發中毒症狀。此症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·食諸肉中毒候》,其文指出:「凡可食之肉,無甚有毒。自死者,多因疫氣所斃,其肉則有毒。若食此毒肉,便令人困悶吐利無度,是中毒。」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此症多因牲畜感染疫癘之氣,或因病自斃,其肉蘊積毒邪。此類毒肉入腹後,邪毒內攻脾胃,擾亂中焦氣機,導致升降失常。毒邪蘊滯,進一步影響腸道傳導,故見吐瀉交作、胸悶煩躁等症。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包括:
- 吐利無度:毒邪犯胃則嘔吐,下迫腸道則泄瀉。
- 困悶不舒:中焦氣機壅滯,故見脘腹脹滿、煩悶不安。
- 疫毒內擾:若毒邪深重,可伴隨發熱、肢體乏力,甚則神昏。
與「食六畜肉中毒」之異同
「食諸肉中毒」泛指各類禽畜肉之毒,而「食六畜肉中毒」特指馬、牛、羊、豬、狗、雞等六種常見家畜。兩者病因相似,皆因疫毒或腐敗所致,然六畜肉中毒更強調特定畜類之毒性差異,如《金匱要略》所載「六畜自死,皆疫死,則有毒」。
中醫理論延伸
此症屬「食物中毒」範疇,與「霍亂」「瘴毒」等病機有部分重疊。其關鍵在於毒邪性質與臟腑受損程度。若毒輕者,僅傷脾胃;若毒重者,可內傳營血,導致津傷氣脫。歷代醫家強調「穢濁之氣」為致病主因,與現代醫學「細菌性食物中毒」概念部分相通,然中醫更重視「毒」與「正氣」之相互作用。
古籍參考
除《諸病源候論》外,《聖濟總錄》《證治準繩》等亦載有類似論述,多從「解穢化毒」立法,如以芳香辟穢、和中降逆之劑調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