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諸魚中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食諸魚中毒
病名,指因食用有毒或變質魚類而引發的中毒症狀。此症最早記載於《諸病源候論·食諸魚中毒候》,其病因多與魚類本身含毒(如河豚毒)或腐敗變質有關,導致人體氣血逆亂、濕熱內蘊,甚則毒邪攻心。
臨床表現:輕者可見頭暈目眩、面部浮腫、皮膚紅疹搔癢、心腹脹滿煩悶;重者則見心悸氣促、呼吸困難,甚則毒入心包而致厥脫危候。
中醫病機分析:魚毒多屬濕熱穢濁之邪,易傷脾胃,阻滯氣機。濕毒上泛則面腫頭暈,蘊於肌膚則發為紅疹;若毒邪內攻,擾亂心神,則見煩躁心悸;嚴重者氣血逆亂,陰陽離決,危及性命。
治法與用藥:
中醫治療以清熱解毒、化濕和中為主,並注重辨證施治。歷代醫籍記載多種解魚毒藥物,如:
- 行氣化濕:紫蘇、荏葉、砂仁、草豆蔻
- 清熱解毒:蘆根、大黃汁、苦參、馬鞭草
- 和中降逆:橘皮、烏梅、醬汁、米醋
- 辛香辟穢:大蒜、胡蔥、胡椒、茴香
- 利水消腫:冬瓜汁、黑豆汁
另如《本草綱目》提及鮫魚皮、獺皮等動物藥,傳統認為可中和魚毒。
古籍參考:
《諸病源候論》強調魚毒「犯胃傷脾」,需速祛其邪;《本草綱目》更詳列解魚毒諸藥,如朴硝、蓬砂等礦物藥亦可外用或內服以清熱瀉毒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