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赤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赤氣

赤氣為中醫運氣學說之專有名詞,指少陰君火所化之熱氣,屬六氣之一。其概念源自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,為五運六氣理論中重要組成部分,與自然界氣候變化及人體病理機制密切相關。

理論基礎

  1. 少陰火熱之氣
    赤氣對應六氣中的「少陰君火」,為暑熱之象,主司夏季。其性炎上,具溫煦、推動之能,然過盛則易化火成邪。《素問·天元紀大論》言:「少陰之上,熱氣主之」,說明赤氣本質為少陰所主之熱能。
  2. 運氣關係
    赤氣在五運六氣體系中,與「火運」相應。逢火運太過之年(如丙年),或少陰司天(子午之年),赤氣易亢盛,導致氣候炎熱乾旱,人體亦多見心火亢盛、津傷燥熱之證。

生理與病理表現

  1. 生理作用

    • 維持正常溫煦功能,助氣血運行。
    • 與心、小腸等少陰經絡相繫,推動陽氣布散。
  2. 病理影響

    • 外感赤氣:夏季暑熱過盛,或火運之年,易致暑溫、煩渴、瘡瘍等症。
    • 內傷化火:情志過極或飲食辛熱,引動少陰火熱上炎,可見口舌生瘡、心悸失眠、小便赤澀等。
    • 與其他氣交互:若與濕氣相搏,則成濕熱;遇燥氣則灼津成痰,如《傷寒論》少陰熱化證之黃連阿膠湯證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素問·五運行大論》:「南方生熱,熱生火……其令鬱蒸,其變炎爍。」闡明赤氣過極之變證。
  • 《類經》張介賓注:「少陰之火,熱氣也,其應夏,其化蕃茂。」強調赤氣與生長化收藏之關聯。

赤氣之調攝,首重平衡,臨床辨證需察其虛實,或清熱瀉火,或滋陰制陽,總以恢復少陰水火既濟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