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史可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史可蘇
史可蘇,宋元間醫家,鄱陽(今屬江西)人。自幼天資聰穎,博覽群籍,除經史子集外,更涉獵醫學典籍,深諳醫理。入元後隱居不仕,專心行醫濟世,以仁術聞名鄉里。邑人感念其醫德高尚,特題其醫堂為「更生堂」,喻其醫術能令病者重獲新生,足見其醫道之精湛與民望之深厚。
醫學背景與學術特色
史可蘇生逢宋元交替之際,正值中醫學術流派紛呈之時。其醫術或受金元四大家影響,尤其可能融合朱震亨(丹溪)「滋陰降火」之說,或李杲(東垣)「補土派」思想,注重調理脾胃以扶正祛邪。然因史料有限,其具體師承與理論傾向未可詳考,然從「更生堂」之譽推測,其臨證必重辨證精準、用藥靈活,方能屢起沉疴。
臨證貢獻
- 醫德為先:史氏行醫不以名利為念,強調「醫乃仁術」,與孫思邈《大醫精誠》之精神一脈相承,重視對患者的惻隱之心與責任感。
- 融通百家:宋元時期,寒涼、攻邪、補土等學說並起,史氏或能兼采眾長,因地制宜。如南方濕熱病多見,可能結合清熱化濕之法;若遇虛損之證,則善用溫補調理。
- 方藥運用:元代醫家重視藥物歸經與炮製,史氏處方或受《湯液本草》等影響,注重藥性配伍,如以黃芩、黃連清熱,人參、白朮健脾,體現「攻補兼施」之智慧。
歷史評價
雖史可蘇著作未傳世,然其「更生堂」之譽,反映其於地方醫療中的關鍵地位。元代醫家多承襲前人而創新說,史氏之實踐,恰為民間醫者融會理論與臨床之典範,亦展現中醫「醫道同源」之文化底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