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史崧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史崧

史崧,南宋時期著名醫學家,祖籍錦官(今四川成都)。其生平雖未見詳載於正史,然於中醫學領域之貢獻,尤以對《黃帝內經》之整理與註釋著稱,影響後世深遠。

學術背景與醫學成就

史崧精研醫理,尤擅古典醫籍考據。其時,《靈樞經》(即《內經·靈樞》)因傳抄散佚,文本多有訛誤。史崧取家藏九卷本為底本,參校諸多古醫籍,重新編次為十二卷,並增補校釋與音釋,使經文脈絡清晰,義理連貫。此舉不僅保存《靈樞》原貌,更奠定後世研究之基礎。

對《靈樞經》的貢獻

  1. 文本校勘:史崧考證《靈樞》內容,修正傳抄之誤,如針灸穴位名稱、經脈循行描述等,使醫理與臨床實務更相契合。
  2. 音釋註解:針對古奧字詞,附加音義解釋,如「痏」(音「委」,指針刺後之瘡痕)、「䐜」(音「嗔」,形容腹脹之狀),助後學理解經文。
  3. 分卷重編:將原九卷調整為十二卷,依主題歸納,如《經脈》《九針十二原》等篇目,體現中醫理論之系統性。

學術影響

史崧校注本為《靈樞經》重要傳世版本之一,明代醫家馬蒔、張介賓等註解《內經》時,多參照其說。其工作亦反映宋代醫家「尊經重典」之風,強調回歸經典以探求醫道本原。

中醫理論關聯

《靈樞經》為針灸學與臟腑經絡理論之核心典籍,史崧之校釋強化了以下中醫概念:

  • 經絡學說:明確十二經脈、奇經八脈之循行與病候,奠定針灸治療基礎。
  • 針法原理:註解「刺有淺深」「得氣為度」等操作要領,深化針刺技術理論。
  • 天人相應:闡釋《靈樞》中「人與天地相參」思想,連結自然節律與養生之道。

史崧之學術實踐,彰顯中醫學「校勘訓詁以明醫理」之傳統,其成果至今仍為研習《內經》者所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