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矢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矢氣
證名,出自《傷寒論·辨陽明病脈證並治》,亦稱「失氣」。此為中醫術語,指腸胃氣機運行不暢,導致氣體從肛門排出的現象。矢氣的形成與脾胃功能、腸道氣機升降密切相關,為人體氣機運轉的自然表現,然其異常則可反映臟腑病機。
中醫病機與辨證
- 氣滯型矢氣
多因情志不暢、肝氣鬱結,影響脾胃升降,致使腸道氣機壅滯。症見矢氣頻繁、腹脹脅痛,舌苔薄白,脈弦。治宜疏肝理氣,方用柴胡疏肝散加減。 - 脾胃虛寒型矢氣
脾胃陽氣不足,運化無力,寒凝氣滯,矢氣聲低、氣味不顯,伴腹冷痛、喜溫按,舌淡苔白,脈沉遲。治宜溫中散寒,方選理中湯或附子理中丸。 - 食積型矢氣
因飲食不節,宿食停滯,腐熟不及而化生濁氣。症見矢氣臭穢、噯腐吞酸,脘腹脹滿,舌苔厚膩,脈滑。治宜消食導滯,方用保和丸。 - 濕熱蘊結型矢氣
濕熱內阻腸道,氣機壅滯,矢氣熱臭、排便黏滯,肛門灼熱,舌紅苔黃膩,脈濡數。治宜清熱化濕,方選葛根芩連湯或枳實導滯丸。
與「轉矢氣」之別
《傷寒論》提及「轉矢氣」,特指陽明腑實證(如承氣湯證)中,燥屎內結、氣機不通,服瀉下藥後腸道氣轉而排氣之兆,為病情轉歸之徵象。此與尋常矢氣不同,需結合腹滿、便秘等症辨之。
古典文獻佐證
《醫宗金鑒》云:「矢氣者,腸胃之氣下達也。」指出其與腸腑通降功能相關;《景岳全書》則分虛實論治,強調「氣實者多滯,氣虛者多陷」。
矢氣雖為生理現象,然其頻率、氣味、伴隨症狀皆可為辨證要點,臨床需綜合四診,審因論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