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使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使內
使內,又稱房中術,為中醫養生學中的重要概念,首見於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五臟生成》等篇章。此術以調和陰陽、保精養神為核心,屬古代醫家探討人體生命活動與陰陽平衡的實踐方法之一,與導引、服氣等並列為傳統養生術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精為人身三寶(精、氣、神)之一,主藏於腎,乃生命活動之本。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強調「恬惔虛無,真氣從之,精神內守」,房中術即在此框架下發展,主張通過節制與調攝,使精氣不妄泄,以達「形與神俱」之效。其理論融合道家陰陽學說,視男女交合為陰陽相濟的自然之道,但須遵循「和於術數」的原則,避免過度耗損。
房中術與臟腑經絡
《內經》指出,腎主藏精,肝主疏泄,二者協調方能維持生殖與情志功能。房中術的實踐需兼顧經絡氣血運行,尤其重視任、督二脈及足三陰經的調理。明代醫家張景岳於《類經》中進一步闡釋,認為適度的房事可疏通肝氣、調和心腎,過度則易傷及腎陰腎陽,導致「五臟不安」。
歷史發展
房中術早見於馬王堆漢墓醫書《十問》《天下至道談》,內容涵蓋交合禁忌、節奏調息等技術。晉代葛洪《抱朴子》亦載其養生效用,後世醫家如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更詳述「房中補益」之法,強調「數交而一瀉」以固護元氣。然此術須配合個人體質與四時陰陽變化,非機械式施行。
與現代中醫的關聯
當代中醫研究將房中術歸類為性醫學與預防醫學範疇,其節欲保精的觀點與「治未病」思想相合。臨床上,腎精虧虛所致諸症(如早衰、腰膝酸軟)的調理,仍參考相關理論,結合藥物與針灸以補益下焦。惟須注意,古籍所述方法需經專業辨證,不可斷章取義。
房中術作為中醫傳統養生文化的一環,體現了古人對生命規律的深刻觀察,其內涵超越單純的性技巧,更蘊含天人相應的整體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