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養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食養
食養,為中醫治療學之重要名詞,意指透過飲食調理以養護身心,達到防治疾病、調和陰陽之目的。此概念源於《黃帝內經》,尤見於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所載:「大毒治病,十去其六;……穀肉果菜,食養盡之,無使太過,傷其正也。」強調藥療雖能祛邪,然疾病後期或體虛之際,需以飲食調養為本,避免過度治療而耗損正氣。
中醫理論中,食養與「藥食同源」思想密切相關,認為食物與藥物皆具四氣(寒、熱、溫、涼)、五味(酸、苦、甘、辛、鹹),可依體質與病情選擇相應食材以平衡陰陽。例如:
- 四氣應用:陽虛畏寒者宜食溫性之物如薑、桂圓;陰虛燥熱者則適宜涼性食材如梨、百合。
- 五味調和:酸味入肝可收斂(如山楂),甘味入脾能補益(如紅棗),辛味入肺可宣散(如蔥白),皆依五行生剋之理調配。
食養亦講究「因時制宜」,順應四時節氣調整飲食。如春季宜疏肝理氣,可食韭菜、香椿;夏季清熱解暑,綠豆、冬瓜為佳;秋季潤燥養肺,宜用蜂蜜、銀耳;冬季溫補腎陽,可選羊肉、黑豆等。
此外,中醫重視飲食之「節制」與「配伍」,主張「五穀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」,強調雜食均衡,不可偏嗜。如《飲膳正要》記載,食材搭配需避開相剋之性(如蟹與柿子),並善用相須之效(如當歸生薑羊肉湯溫補血虛)。
食養不僅是日常養生之道,更是中醫「治未病」之核心,透過飲食調理氣血、濡養臟腑,使機體恢復自然平衡狀態。歷代醫家如孫思邈、李時珍等,皆於著作中詳述食療方劑,足見其於中醫學之深遠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