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赤膜下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赤膜下垂

病證名,指黑睛(角膜)上緣與輪白(鞏膜)交界處出現細小血絲,逐漸向下延伸,狀如垂簾,嚴重時可遮蔽瞳神(瞳孔)。血絲末端常伴隨星翳(角膜淺層混濁),並伴有羞明畏光、多淚、沙澀疼痛及視力減退等症狀。此證首載於《銀海精微》,又稱「垂簾翳」或「赤脈下垂」,與現代醫學所稱之「沙眼性角膜血管翳」相似。
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肝肺風熱壅盛,導致經絡氣血瘀滯,或由椒瘡(沙眼)久治不癒,邪毒上攻目絡而成。風熱之邪外襲,或內生鬱熱,皆可燔灼血絡,迫血妄行,致使赤脈叢生;若病情遷延,血瘀化熱,更可加重翳膜纏繞,甚則形成「血翳包睛」。

辨證論治

  1. 風熱壅滯證

    • 表現:赤膜初起,血絲稀疏,羞明流淚,眼澀疼痛。
    • 治法:疏風清熱,活血退翳。
    • 方藥:選用《銀海精微》之驅風散熱飲子(含連翹、牛蒡子、羌活、薄荷等),以散風熱、通絡化瘀。
  2. 血瘀熱結證

    • 表現:赤絲密布,翳膜遮滿黑睛,視物昏矇,灼痛明顯。
    • 治法:涼血散瘀,清肝退翳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輕者可用歸芍紅花散(當歸、赤芍、紅花、大黃等),活血化瘀兼清熱。
      • 重者選石決明散(石決明、草決明、青葙子、梔子等)加減,佐以丹皮、紫草增強涼血之效。
    • 外治:配合點眼藥如石燕丹(含爐甘石、冰片等),以消翳明目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  • 《審視瑤函》提及:「赤脈下垂,由血分鬱熱,結於氣輪。」強調血熱與氣滯交互為病,治療需兼顧行氣與涼血。
  • 中醫眼科重視「五輪辨證」,赤膜下垂涉及氣輪(白睛屬肺)與風輪(黑睛屬肝),故用藥常從清肺平肝著手,如黃芩、桑白皮清肺熱;龍膽草、夏枯草瀉肝火。
  • 若兼見陰虛火旺,可酌加生地、玄參滋陰降火,防止翳膜燥結難消。

此證早期治療多能收效,若延誤致血翳包睛,則需內外合治,並注重調理肝肺氣血,以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