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食噎

病名:食噎為五噎之一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否噎病諸候》。此症因臟腑氣機虛寒失調,津液運行澀滯,導致飲食傳輸受阻,吞咽時噎塞不通,故名「食噎」。其臨床特徵為胸中疼痛、呼吸不暢、飲食難下,甚則喘息困難,屬噎膈病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臟氣虛寒:脾胃陽氣不足,中焦運化無力,氣機升降失司,飲食滯留於胸膈。
  2. 津液澀少:氣虛不能化津,或陰血虧耗,咽喉與食道失於濡潤,致乾澀噎塞。
  3. 痰瘀阻滯:若兼夾痰飲或瘀血內結,可加重噎塞症狀,形成本虛標實之候。

證候表現

  • 主症:吞咽梗阻,胸膈痞滿或刺痛,食入即噎,甚則嘔吐痰涎。
  • 兼症:面色蒼白、形寒肢冷(陽虛者);口乾咽燥、形瘦舌紅(陰虧者)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溫中行氣:適用於臟寒氣滯者,方如《濟生方》五噎丸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陳皮等),溫補脾胃、調暢氣機。
  2. 潤燥化痰:若津傷痰阻,可用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五噎散(半夏、枳實、麥冬等),化痰降逆兼滋陰潤燥。
  3. 健脾和胃:虛弱兼氣滯者,選嘉禾散(藿香、木香、砂仁等),醒脾化濕、行氣開噎。

相關概念

  • 五噎:按病因分為氣噎、憂噎、勞噎、食噎、思噎,食噎屬其中一型,專指飲食因素所致噎塞。
  • 噎膈:廣義泛指吞咽困難之病證,食噎為其早期或輕症表現,若久病不癒,可發展為噎膈重症。

古籍補充
《醫宗必讀》提及:「食噎者,中焦不運,飲食不下,治當溫脾益氣。」強調脾胃陽氣為關鍵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亦指出,此症需辨明寒熱虛實,虛者補之,滯者通之,結合脈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