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始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始春
始春為中醫與傳統曆法中的重要概念,指春季之起始,亦與二十四節氣密切相關。《素問·六節藏象論》提及:「求其至也,皆歸始春。」此處「始春」一詞,歷代醫家注解略有分歧,主要可分為兩說:
- 立春日說
唐代王冰注《黃帝內經》時,明確指出「始春」即「立春日」。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,標誌陽氣初生、陰氣漸退,天地之氣由閉藏轉為生發。中醫理論中,此時人體肝氣始旺,與春令之「生」相應,故養生當順應春氣,注重疏肝調達,以助氣機升發。 - 大寒節說
明代張景岳則提出異議,認為「始春」應指立春前十五日,即大寒節氣。此說源自五運六氣理論中的「初氣」起始。大寒雖屬冬季,然六氣之「初氣」(厥陰風木)已悄然啟動,為春季生發之氣預作鋪墊。此觀點強調氣候變化之漸進性,與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相合,提示養生需提前調適,以應節氣轉換。
中醫理論中的「始春」意義
- 天人相應:始春無論以立春或大寒為界,皆反映自然界陰陽二氣之消長。人體氣血隨之由冬令「藏」轉為「生」,肝膽經氣漸盛,故易見肝陽上亢或氣鬱之證,調養當以柔肝疏鬱為要。
- 五運六氣:若依張景岳之說,始春涵蓋大寒至立春間之氣候特徵,此時風木之氣初萌,氣候多變,易引動風邪,外感病證需防風兼顧護正氣。
- 時間醫學:古代醫家重視「候氣」之法,始春作為年周期之關鍵節點,影響藥食宜忌與針灸選穴。如《針灸大成》載,春令宜刺肝經太衝、膽經陽陵泉等穴,以順應春氣。
文獻考據
除《內經》外,後世醫籍如《類經》《醫宗金鑑》亦對「始春」有所引申。其概念分歧實源於不同學派對「氣」之觀測與詮釋:王冰重「節氣定候」,張景岳則結合運氣學說,二者皆具臨床參考價值。
綜言之,「始春」不僅是曆法標記,更是中醫時空觀與藏象理論的體現,其具體界定雖有異議,然核心皆在強調順應自然、把握春生之機的重要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