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始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始膏

始膏為中醫生理學名詞,指妊娠二月之胚胎狀態,其說最早見於馬王堆漢墓出土之古醫書《胎產書》。該書記載:「二月始膏,毋食辛燥,居處必靜……」揭示妊娠第二個月時,胚胎進入「膏」之成形階段,強調此時母體需調節飲食與生活環境以助胎元穩固。北齊醫家徐之才於《逐月養胎方》中亦明確提出:「妊娠二月名始膏」,進一步確立此名詞於中醫胎育理論中之地位。

從中醫理論觀之,妊娠二月正值足厥陰肝經所主之時。肝主藏血,司疏泄,與衝任二脈相通,而衝為血海,任主胞胎,故此時胎養之關鍵在於母體肝血充盛、氣機調達。《黃帝內經》言「人始生,先成精」,而「精」化「膏」之過程,實為先天之精與母體氣血交融,逐步形成胎形之初期表現。此階段胚胎雖未具五官肢節之分明,然其「膏」態已蘊藏五臟六腑生成之基質,符合《靈樞·天年》「血氣已和,榮衛已通,五臟已成」之漸進發展理論。

歷代醫家對「始膏」之詮釋,多結合「象」與「氣化」概念。如《醫宗金鑑·婦科心法要訣》以「二月如膏」形容胚胎質地柔潤,形質未堅;而《諸病源候論》則強調此時胎氣「始受母之氣血」,陰陽始分而未定,故需避免情志過激或外邪干擾,以防胎氣逆亂。此觀點與現代胚胎學之器官分化關鍵期概念隱然相合,展現中醫對胎育階段觀察之細微。

「始膏」一詞不僅反映古代醫家對生命形成之認知,亦體現中醫「形神合一」之胎育觀。其理論基礎源自《周易》「天地絪縕,萬物化醇」之氣化思想,將胚胎發育視為「精—膏—胎—形」之動態過程,為後世妊娠分候理論與胎養學說奠定重要基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