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始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始光

始光為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乃足太陽膀胱經之要穴,亦為「攢竹」之別稱。此穴位於眉頭凹陷處,當眶上切跡之際,屬面部常用腧穴,主治目疾、頭面諸症,並與經絡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

定位與取穴

始光(攢竹)位於面部,當眉頭內側端,眶上切跡處。取穴時,可沿眉弓向內側觸摸,於眉頭凹陷處定位。其解剖層次淺層為眼輪匝肌,深層涉及額肌及眶上神經、血管分支,針刺時需掌握深度,以免傷及眼球。

功能與主治

  1. 明目通絡:始光穴為足太陽膀胱經氣所發,善治目赤腫痛、視物昏花、迎風流淚等目疾,蓋因膀胱經「起於目內眥」,與眼部氣血直接相連。
  2. 疏風清熱:可緩解風熱上攻所致頭痛、眉棱骨痛,或面癱、眼瞼瞤動等症,透過調節經氣以祛風瀉火。
  3. 安神定志:古典醫籍載其能寧心神,輔治癲癇、驚悸等情志病,此與膀胱經「絡腦」之循行相關。

刺灸方法

臨床多以平刺法進針,深度約0.3~0.5寸,或沿皮向魚腰穴透刺;亦可用三棱針點刺出血以瀉實熱。艾灸較少施用,因面部肌膚薄嫩,需防灼傷。

配伍應用

  • 配睛明、太陽,治目赤腫痛;
  • 配風池、合谷,療外感頭痛;
  • 配百會、神門,助安神定志。

學理淵源

《針灸甲乙經》列始光為攢竹別名,後世醫家多沿襲此說。其名「始光」,或喻目受光而視物之始,與穴性相符。此穴亦為五臟六腑精氣上注於目之通路,故《靈樞·口問》云:「目者,宗脈之所聚也。」

始光之臨床應用,體現中醫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之理,兼具局部與遠治作用,為頭面部調氣活血之要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