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始胚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始胚
始胚為中醫生理學名詞,專指婦女妊娠第一月之胎孕狀態。此概念源於古代醫家對胎兒發育階段之觀察與歸納,以北齊徐之才《逐月養胎方》為代表典籍,明確記載「妊娠一月名始胚」,反映中醫對生命初始形質變化的細微認知。
中醫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胎孕乃「精氣相搏,陰陽和合」之果。始胚階段,胎元初結,形質未充,屬「先天之精」凝聚成形之關鍵期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人始生,先成精」,強調此期精氣蟄藏,母體衝任二脈氣血始注胞宮,以養胎元。此時胎形微渺,古籍多以「如露珠」「似脂膏」喻其柔嫩之態,與現代胚胎學「胚泡期」之描述隱相呼應。
經絡與臟腑關聯
妊娠一月,足厥陰肝經主司養胎。肝藏血,主疏泄,始胚之發育尤賴肝血濡養與氣機調暢。徐之才提出「飲食精熟,酸美受御」,即透過酸味入肝、甘溫補中之食養原則,助肝血下注胞宮。此外,腎中先天之精為胎元根基,心主血脈以運化母氣,脾胃化生後天水穀精微,共構始胚生長之基礎環境。
胎養要旨
古醫家強調始胚期「靜形體、和心志」之調攝原則。因胎氣初凝,母體七情過極易擾動胎元,故須避驚恐、節勞逸。《諸病源候論》稱此階段「血行否澀,不為力事」,提示避免氣血耗傷。然用藥禁忌未嚴,反以飲食調理為先,如《千金要方》載「毋食腥辛」,防濁氣傷胎。
與其他妊娠名詞之別
中醫對妊娠月份另有「始膏」(二月)、「始胞」(三月)等分期,皆源於胎形漸次變化。始胚專指精血初凝、形質未分之態,後續月份則隨臟腑經絡輪養,逐步形成肢體官竅。此分期體系體現中醫「形神相即」的胎育觀,將形態發育與功能生成視為統一過程。
現代視角之參照
雖古代無顯微技術,然「始胚」之論與現代胚胎學「受精卵著床至原腸胚形成」階段(約孕1-4週)部分特徵相符。中醫透過脈診觀察「陰搏陽別」之滑脈,或母體微現倦怠、惡阻等症,間接印證胎孕初成,展現傳統醫學之經驗智慧。
(全文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