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始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始胎

始胎為中醫學中描述妊娠早期胚胎發育階段的重要名詞,指妊娠進入第三個月時,胚胎開始呈現人的初步形態,標誌著胎兒形質的初步形成。此概念首見於隋代巢元方所著《諸病源候論》,其卷四十一載:「妊娠三月始胎,當此之時,血不流,形像始化。」意指此時母體氣血聚以養胎,胚胎由混沌未分之態漸具人形,為胎育過程中的關鍵轉折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氣血聚養:中醫認為,妊娠三月時,母體陰血下聚沖任以濡養胎元,故云「血不流」,並非指血行停滯,而是氣血歸藏於胞宮,專注於胚胎形質的化生。此階段若母體氣血不足,易影響胎象穩固。
  2. 形神初具:始胎階段對應《黃帝內經》「形與神俱」的理論,胚胎從「精氣相搏」的初孕狀態(《靈樞·決氣》),進展至五官、四肢的雛形分化,符合「三月而胎」的傳統觀察。此時胎兒神魂漸附,故古代醫家強調孕母需調攝情志,以助胎元安和。
  3. 經絡應象:妊娠三月屬手少陰心經所主,心脈氣血旺盛利於胎兒神識發育。巢氏提出「形象始化」,亦隱含「心主血脈」與「心生形」的哲學觀,反映中醫形神一體的胎育思想。

與現代醫學的參照
始胎之說近似現代胚胎學的「器官形成期」(Organogenesis),即妊娠第9至12週,胎兒主要器官系統逐步分化成形。中醫則從功能動態角度,強調此階段氣化作用由「生」轉「成」,為後續胎長奠定基礎。

歷代醫家論述

  • 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引《千金要方》稱此時「居心經養」,需避驚恐以護胎心。
  • 清代《醫宗金鑑·婦科心法》進一步區分「始胎」與「成形」,指出三月後胎體「分經絡而能動」,凸顯形神互動的漸進性。

始胎概念體現中醫對生命起源的動態觀察,結合氣血、經絡理論,成為孕期調護與胎病辨治的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