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赤膜上沖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赤膜上沖

證名,屬中醫眼科病症之一,指黑睛(角膜)下方出現赤絲翳膜,並逐漸向上蔓延的證候。此證首載於《眼科統秘》,其特徵為眼下緣生赤色膜狀物,朦朧不清,漸次上侵,遮蔽瞳神,影響視物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赤膜上沖多因心胃二經積熱風熱上攻所致。

  1. 心胃積熱:心主血脈,胃為多氣多血之腑,若飲食不節、過食辛辣厚味,或情志鬱結化火,導致心胃火熾,熱毒循經上攻目竅,灼傷血絡,形成赤膜。
  2. 風熱外襲:外感風熱之邪,客於眼絡,與內熱相搏,鬱滯於黑睛下方,化生赤絲翳膜,並隨氣血上沖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起可見黑睛下緣有細小赤絲,逐漸增多成膜,色紅或暗紅。
  • 赤膜向上伸展,嚴重者可覆蓋瞳神,伴見眼紅、澀痛、畏光流淚等症。
  • 若兼痰濕瘀阻,赤膜多肥厚黏膩;若熱毒熾盛,則赤膜色深,灼痛明顯。

治法與方藥
疏風清熱、涼血退翳為主,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石決明散加減

    • 基礎組成:石決明(先煎)、草決明、赤芍、青葙子、梔子、大黃、荊芥、木賊、羌活、麥冬。
    • 加減:
      • 心火盛者,加黃連、連翹以清心瀉火。
      • 胃熱熾者,加石膏、知母以清胃降火。
      • 血瘀明顯者,加丹參、紅花以活血通絡。
  2. 退赤散(《審視瑤函》):

    • 適用於風熱偏盛者,方含桑白皮、甘草、牡丹皮、黃芩、天花粉等,重在清肺瀉熱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赤膜下垂:赤膜自上而下生長,多因肝肺熱盛,與赤膜上沖病位相反,治法亦有差異。
  • 血翳包睛:赤膜滿布黑睛,常因熱毒深重或久病不癒所致,病情更為險惡。

古籍參考
《眼科纂要》提及:「赤脈貫睛,從下而上者,責之心胃火炎。」強調內熱與外邪相合為病之機轉。治療上除藥物外,亦可配合針刺攢竹、太陽等穴以泄熱通絡。

此證若遷延失治,赤膜纏繞瞳神,恐致視力喪失,故早期辨證施治尤為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