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世補齋不謝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世補齋不謝方
世補齋不謝方為清代醫家陸懋修所撰《世補齋醫書》中記載之方劑,屬中醫臨床經驗方範疇。陸氏精研《傷寒論》,推崇仲景學說,此方體現其「以古方為根基,化裁新用」之學術思想,強調調和氣血、扶正祛邪之效。
方源與組成
此方載於《世補齋醫書·不謝方》,其名「不謝」暗喻「效驗卓著,無須言謝」之意。原方組成多取材於經典,如《傷寒雜病論》之方義,可能含人參、白朮、茯苓等健脾益氣之品,佐以當歸、川芎等活血藥,或配伍柴胡、黃芩和解少陽,具體配伍須考原書。陸氏擅長結合運氣學說,故方中藥物或隨歲氣變化加減,體現「因時制宜」之則。
學術特色
- 崇古而不泥古:陸懋修主張「以仲景法為宗」,此方雖承襲經方架構,但針對清代江南濕熱病機,可能調整劑量或增減藥味,如加入藿香、佩蘭等化濕藥,反映「辨證論治」之靈活性。
- 重氣血調和:方中注重補氣與活血並行,契合「氣為血之帥,血為氣之母」理論,適用於虛實夾雜之證,如久病體弱兼見瘀滯者。
- 五運六氣應用:陸氏強調「司天在泉」對疾病影響,方劑或隨甲子周期調整,如歲土太過時加重健脾,歲木不及則增疏肝之品。
臨床應用
世補齋不謝方之主治,據其書推測,可能用於內傷雜病如:
- 脾胃虛弱:症見食少倦怠、大便溏薄,以健脾益氣為主。
- 氣滯血瘀:胸脅脹痛、舌暗脈澀,結合行氣活血之效。
- 外感夾內傷:表證未解而正氣已虛,仿仲景柴胡類方之意,和解表裡。
理論價值
此方反映清代溫病學派與經方派之交融,陸氏透過臨床實踐,將運氣理論與六經辨證結合,為後世提供「古今匯通」之範例。其重視方劑與天時、地域之關係,亦深化中醫「三因制宜」思想。
(註:後世對原方組成見解不一,若需具體考證,當參閱《世補齋醫書》原文及歷代註疏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