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侍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侍醫

侍醫為古代專職侍奉帝王之醫者,始設於秦代,其職責與後世「御醫」相近,主要負責帝王之醫療保健與日常調養。此職位不僅需具備精湛醫術,更須通曉皇室禮儀,以應對宮廷之特殊需求。

職責與地位

侍醫直接隸屬太醫院或內廷機構,隨侍帝王左右,掌管脈診、用藥、針灸等醫療事務,並記錄帝王之健康狀況。其診治範圍涵蓋內科、外科、婦科等,尤重「治未病」之理念,強調透過飲食、起居、藥膳等調理,預防疾病發生。

醫術要求

侍醫之選拔極為嚴格,除需精通《黃帝內經》、《傷寒雜病論》等經典醫籍,更須熟悉宮廷秘方與貴重藥材之運用。其診治手法講究「辨證論治」,結合望、聞、問、切四診,精準判斷病因,並依帝王體質調配方劑。

與一般醫者之差異

相較於民間醫者,侍醫更注重「君臣佐使」之配伍原則,用藥多選珍稀藥材,如人參、靈芝等,且需避免峻烈之劑,以確保帝王用藥安全。此外,侍醫亦需掌握「禁方」(宮廷秘傳藥方),此類方劑多為歷代御醫所累積之經驗,具獨特療效。

歷史演變

侍醫制度自秦代確立後,歷代皆有沿革。漢代設「太醫令」,唐代稱「侍御醫」,至明清時期則歸入太醫院體系,職能更趨細化。然其核心職責始終不變,即確保帝王健康,並維護皇室醫療之權威性。

侍醫之存在,反映中醫於古代宮廷之重要地位,亦體現傳統醫學結合權力結構之特殊發展脈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