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侍御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侍御醫

侍御醫為隋唐至兩宋時期尚藥局之醫官職稱,專司帝王醫療保健,屬宮廷醫療體系之核心職務。其職責不僅限於診治帝王疾患,更需精通脈法、方劑與調攝之道,以確保龍體康泰。

職官沿革與品秩

唐代沿襲隋制,於尚藥局設侍御醫四人,官階從六品上,直屬殿中省。宋代亦承此制,然官品與員額偶有調整,如《宋史·職官志》載,侍御醫品秩或隨朝局更迭微有升降,然其「近侍御前」之職能未變。

醫術要求與執掌

侍御醫須嫻熟中醫經典,尤重《內經》《傷寒論》之理論,並精通以下技藝:

  1. 脈診:依「三部九候」之法辨析帝王脈象,判斷氣血陰陽之盛衰。
  2. 方劑調配:據帝王體質與時令變化,選用君臣佐使合宜之御用方,如唐代《千金方》所載之補益諸劑。
  3. 起居調攝:參合「天人相應」之理,指導膳食、導引等養生之道,契合《黃帝內經》「治未病」思想。

歷史意義

侍御醫之設,反映古代「醫政合一」傳統,其選拔多經嚴格考核,非僅醫術精湛,更需通曉禮制。此職亦為宮廷醫學經驗傳承之關鍵,部分侍御醫著述或臨證心得,後世輯入《外臺秘要》等醫典,影響深远。

侍御醫制度彰顯中醫「尊生重命」之核心,其職能融合理論、臨床與禮制,為研究中古醫學史與宮廷醫療體系之重要範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