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赤膜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赤膜
病證名,見於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,又稱紅膜,指眼生障膜,其血絲紅赤稠密,故而得名。此證多因風熱、肝火、血瘀或陰虛火旺上攻於目所致,屬外障眼病範疇,與白睛、黑睛病變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風熱犯目:外感風熱之邪,上壅目絡,氣血壅滯,致白睛血絡赤腫,漸生赤膜。
- 肝火上炎:情志鬱結或肝經實火,循經上擾目竅,灼傷血絡,形成赤膜。
- 血瘀阻絡:氣滯血瘀或外傷損絡,血行不暢,瘀血積聚於眼,發為赤膜。
- 陰虛火旺:肝腎陰虛,虛火上炎,灼傷目絡,血絡擴張而現赤膜。
臨床表現
- 白睛或黑睛表面出現赤紅色障膜,血絲密布,或伴見胬肉攀睛。
- 輕者微赤澀痛,重者赤脈貫瞳,視物模糊,畏光流淚。
- 若兼風熱,可見目癢腫痛;肝火盛者,多伴頭痛口苦;血瘀者,赤脈紫暗纏繞;陰虛者,眼乾澀昏花。
辨證論治
中醫治療以清熱瀉火、涼血散瘀、疏風退翳為主,依證型選方:
- 風熱證:用銀翹散加減,或菊花決明散疏風清熱。
- 肝火證:選龍膽瀉肝湯清肝瀉火,赤脈甚者加丹皮、赤芍涼血化瘀。
- 血瘀證:以桃紅四物湯活血通絡,或配合撥雲退翳散化裁。
- 陰虛火旺:用知柏地黃丸滋陰降火,酌加穀精草、密蒙花清肝明目。
古籍記載
《審視瑤函》提及:「赤膜下垂,血貫瞳神,皆因火鬱血滯。」強調火邪與血瘀為病機關鍵;《銀海精微》則載「赤膜侵睛,宜分虛實」,指出辨證需明虛實標本。
此證與現代醫學的結膜充血、角膜炎或翼狀胬肉等病症有部分交集,然中醫從整體調理,結合局部辨證,以內服外治並舉為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