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視赤如白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視赤如白證

病證名,屬中醫眼科範疇,指患者無法正確辨識特定顏色(尤以紅、綠色為常見),僅能依物體明暗及形態區別,與現代醫學所稱「色盲」相似。此證首載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,歸因於先天稟賦缺陷或眼絡瘀滯,導致目竅辨色功能失調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先天稟賦不足
    中醫認為「肝開竅於目」,而「腎藏精,主生殖發育」。若父母精血虧虛,或胎元失養,致使肝腎精氣不足,目絡未得充養,則先天辨色能力薄弱,形成此證。
  2. 眼絡瘀阻
    後天因氣滯血瘀、痰濕阻絡,或外傷損及目系,導致氣血不能上榮於目,色覺傳導受阻。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言「目受血而能視」,血行不暢則辨色功能異常。

辨證分型

  • 肝腎陰虛型
    伴見目乾澀、眩暈耳鳴、腰膝酸軟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因肝腎陰虧,目失濡養,色覺辨識力減退。
  • 氣滯血瘀型
    可見眼周脹痛、舌暗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氣血瘀滯目絡,妨礙色覺神經之氣血輸布。

古籍論述

《證治準繩》指出此證「非目盲而視物無色,乃色覺淆亂」,強調其與「青盲」「視物有色」等證之別。《銀海精微》亦提及「五色亂目」之病機,認為臟腑氣血失和可影響辨色功能。

治療方向

傳統中醫以調理肝腎、疏通目絡為原則,如滋陰養血(方用杞菊地黃丸)、活血化瘀(方選通竅活血湯)等法,配合針灸睛明、肝俞等穴,以改善氣血上注。然因先天所致者,療效多有限,重在調理體質以緩解伴隨症狀。

此證反映了中醫「五色應五臟」的理論,即色覺異常與內在臟腑失衡相關,為中醫眼科特色診療範疇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