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視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視惑
證名,指視物顛倒錯亂之證候,首見於《靈樞·大惑論》。此證主要分為兩類:
- 一時性視惑
患者眼目本無疾患,然驟然視物眩惑,所見顛倒紊亂。此多因情志過極所致,如暴喜、暴怒等,導致氣機逆亂、精神渙散,神光失攝而發。待情志平復,氣血調和,症狀自消。此類視惑與「肝主目」、「心藏神」之功能失調相關,蓋肝氣上逆或心神擾動,皆可影響目竅之清明。 - 自視異常
表現為視覺之變異,如「視一為二」(複視)、「視赤為白」(色覺異常),或視物變形、顛倒等。此類多因臟腑精氣虧虛,或痰濕、瘀血上擾清竅所致。如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所述:「目妄見者,陰陽之亂氣也。」其病機或與肝腎不足、心脾兩虛,或風痰阻絡有關,導致目絡失養,神光散亂而成。
病機與辨證
- 情志所傷:七情過極,氣機逆亂,擾及目竅。
- 痰濕瘀阻:痰濁上蒙,或瘀血滯絡,蔽阻神光。
- 肝腎虧虛:精血不足,目失所養,神光不聚。
文獻淵源
《靈樞·大惑論》云:「目者,五臟六腑之精也。」強調目疾與內臟功能密切相關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亦指出:「目病雖在竅,而病本在臟。」視惑一證,屬「目妄見」範疇,可結合全身證候,辨其虛實,分而治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