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視近怯遠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視近怯遠證

定義
視近怯遠證,又稱「能近怯遠證」,屬中醫眼科病證之一,指患者能清晰視近物,卻無法看清遠處景物之症狀。此證首見於路際平《眼科臨證筆記》,與現代醫學所稱「近視」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從臟腑氣血失調角度闡釋其病機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腎虧虛:肝開竅於目,肝血不足則目失所養;腎藏精,精虧則髓海空虛,目睛失於濡潤,導致視物模糊。
  2. 脾胃虛弱: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若運化失職,水穀精微不能上輸於目,則目絡空虛,視力減退。
  3. 心陽不足:心主血脈,若心陽虛衰,血行無力,目絡瘀滯,亦可影響視物功能。
  4. 久視傷血:長期過度用眼,耗傷肝血,致使目絡失養,形成視近清晰、視遠模糊之症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視遠物模糊不清,視近物如常,或伴眼疲勞、乾澀。
  • 兼症:或見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(肝腎虧虛);食少倦怠、面色萎黃(脾胃虛弱);心悸氣短(心陽不足)。

辨證分型

  1. 肝腎陰虛型:視力減退伴眩暈耳鳴、失眠多夢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2. 氣血兩虛型:視物模糊兼面色蒼白、神疲乏力,舌淡脈弱。
  3. 心脾兩虛型:視遠不清,心悸健忘,納差便溏,舌淡胖有齒痕。

治療原則
以調補臟腑、疏通目絡為主,依證型選方:

  • 肝腎陰虛:杞菊地黃丸加減,滋養肝腎。
  • 氣血兩虛:八珍湯加減,益氣養血。
  • 心脾兩虛:歸脾湯加減,補益心脾。
    針灸常取睛明、攢竹、肝俞、腎俞等穴,以調和氣血。

古籍參考
《眼科臨證筆記》指出此證與臟腑虛損相關,強調「目得血而能視」,故治療需標本兼顧。歷代醫家亦重視「補虛通絡」之法,如《銀海精微》提及:「能近視不能遠視者,陽氣不足也」,可佐證其與陽虛之關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