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視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視舉
視舉為中醫病證名,指患者雙眼不自覺向上凝視之症狀,屬目系異常表現之一。此證首載於《靈樞·癲狂》,原文述:「癲疾始生,先不樂,頭重痛,視舉目赤……」揭示其與癲疾發作初期相關,常伴隨情志不暢、頭部重滯疼痛及目赤等症候。
中醫病機與辨證
- 肝風內動:
中醫認為「肝開竅於目」,肝風上擾清竅,可牽引目系而致眼球上視。此類患者多兼見眩暈、肢顫,舌紅苔薄黃,脈弦數,屬肝陽化風之象。 - 痰熱擾神:
《證治準繩》提及「痰火壅盛」可致目睛上竄,視舉常伴神昏譫語、喉中痰鳴,舌苔黃膩,脈滑數。此因痰濁挾熱上蒙清竅,擾亂神明,牽動目系所致。 - 癇證與癲疾:
古代醫家將視舉歸於「癇證」或「癲疾」範疇。《醫學綱目》指出,癇發時「目睛上視」為風痰閉阻經絡之徵,多因先天不足或驚風伏痰內蘊,遇情志刺激而誘發。
經絡關聯
足厥陰肝經「連目系」,手少陰心經「系目系」,故視舉與肝、心二臟關係密切。若經氣逆亂,氣血不能上榮目系,則筋肉失養而拘急,引發眼球上視。
古籍補充
- 《類經》註解《靈樞》時強調:「視舉者,目上視也,陽邪盛而陰氣不能上營,故目系急而視高。」
- 《張氏醫通》進一步區分:「癇證目直視,癲證目上竄」,提示視舉需結合全身症狀辨證。
此證臨床須細察兼症,辨明風、火、痰、虛等病機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