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視物倒置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視物倒置

視物倒置為中醫眼科證候之一,指患者視覺異常,所見物象上下顛倒,然身體並無明顯病痛,屬「目妄見」或「視惑」範疇。此證首載於清代陳士鐸《石室秘錄》,書中提及:「視各物倒置,人又無病。」強調其特徵為視覺錯亂而無其他顯著病狀,與現代醫學所述「視覺顛倒症」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多從臟腑氣血失調論治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目為肝之竅,受五臟六腑之精氣上承而能視。若肝腎陰虛、精血虧耗,或痰濁上擾清竅,皆可致神光不斂,發為視物異常。具體可分以下幾類:

  1. 肝腎不足:肝藏血,腎藏精,肝血不足或腎精虧虛,則目失所養,神光散亂,出現視物倒置。
  2. 痰濕內阻: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,上蒙清竅,擾亂目絡,導致視覺錯亂。
  3. 氣血逆亂:情志失調或外傷等因素,致使氣血逆亂,目絡受阻,亦可引發此證。

辨證要點
臨床須結合全身症狀辨證:

  • 若伴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,多屬肝腎陰虛;
  • 若見胸悶嘔惡、舌苔厚膩,則為痰濕上擾;
  • 若因情志波動誘發,兼見脅脹脈弦,當責之氣機鬱滯。

相關典籍
除《石室秘錄》外,歷代醫家對視覺異常亦有論述。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目眩」與五臟關係;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將「視惑」歸因於「玄府鬱滯」,強調通竅活血之法。此證雖少見,然中醫從整體調理入手,注重平衡陰陽、調和氣血,以恢復目竅正常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