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視物顛倒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視物顛倒證

證名,屬中醫眼科病症之一,指患者視物時,影像呈現振動、顛倒或錯亂之象。此證可見於多種眼疾或全身性疾病,多因臟腑功能失調、氣血逆亂,或風、火、痰等邪氣上擾清竅所致。

典籍記載
此證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,後《審視瑤函》進一步描述其症狀:「視物皆振動而顛倒也。譬諸環舞後定視,則物皆移動而倒植。」意指患者所見景物如旋轉舞動後凝視靜物,物象反而搖晃顛倒,類似現代醫學所述之「視覺錯位」或「空間定向障礙」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風上擾:肝主目,若肝陽化風或肝火上炎,風火相煽,上攻目系,可致視物顛倒。
  2. 痰濁阻絡:痰濕內生,蒙蔽清陽,阻滯目絡,使氣血運行不暢,目失所養而發病。
  3. 氣血兩虛:久病體虛或失血過多,氣血虧損,目竅失濡,神光不聚而視物異常。
  4. 腎精虧耗:腎藏精,精生髓,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,目視昏花,甚則顛倒錯亂。

相關證候
此證與「目妄見」、「視惑」等症相關:

  • 目妄見:泛指視覺幻象,如見黑花、飛蠅等,多因肝腎虧虛或痰火內擾。
  • 視惑:指視物模糊、變形或色彩失真,常與氣血失和或玄府閉塞有關。

辨證要點
臨床需結合全身症狀辨明病因:

  • 若伴頭暈目赤、口苦咽乾,多屬肝風火熾;
  • 若胸悶嘔惡、苔膩脈滑,則為痰濁作祟;
  • 面色蒼白、心悸乏力者,當責之氣血不足;
  • 腰膝酸軟、耳鳴健忘者,應辨為腎精虧虛。

治療原則
以調和臟腑、疏通目絡為主,依證型選方:

  • 肝風上擾者,宜平肝熄風,用天麻鉤藤飲加減;
  • 痰濁阻絡者,當化痰通絡,選溫膽湯合桃紅四物湯;
  • 氣血兩虛者,需益氣養血,取八珍湯化裁;
  • 腎精虧耗者,治以補腎填精,方用左歸丸或杞菊地黃丸。

古籍延伸
《靈樞·大惑論》提及:「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。」故視物顛倒之證,雖顯於目,實根於內臟失衡,治療需標本兼顧,調內以治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