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赤面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赤面風

赤面風為中醫病名,屬面部皮膚疾患,首載於明代《外科活人定本》卷二。其病因病機主要責之於心肝二經血熱上壅,復感風熱之邪,鬱阻肌腠,發於顏面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內因:心主血脈,肝藏血,若情志過極或五志化火,導致心肝火旺,血分鬱熱,循經上攻頭面。
  2. 外因:風熱外邪乘虛侵襲,與內熱相搏,鬱滯肌膚,氣血失和,發為赤腫癢痛。

臨床表現

初起面部皮膚搔癢難忍,繼而灼熱紅腫,甚則脹痛,或伴輕微發熱。皮損多呈瀰漫性潮紅,邊界不清,類似現代醫學之「過敏性皮炎」或「接觸性皮炎」。

治療原則

涼血清熱、解毒疏風為主,分內外治法:

  • 內治

    • 清胃散加減:黃連、生地、丹皮、當歸、升麻,佐金銀花、連翹以增強清熱解毒之效。
    • 升麻解毒湯:升麻、黃芩、黃連、玄參、桔梗等,專治風熱上攻頭面之證。
    • 若兼見舌紅絳、煩躁,可加犀角(現用水牛角代)、赤芍以涼血化瘀。
  • 外治

    • 一掃涼散:由黃連、黃柏、薄荷等研末調敷,具清熱止癢之效。
    • 亦可選用三黃洗劑(黃芩、黃柏、大黃)煎湯冷敷,以緩解灼熱。

鑒別要點

需與酒齇鼻(鼻準赤紅伴毛細血管擴張)、面遊風(脂溢性皮炎之油膩鱗屑)區分。赤面風發病急驟,以風熱血燥為標,心肝鬱火為本,治療側重清泄血分伏熱。

古籍補充
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「面熱如醉」者,可參苓連消毒飲加減;《醫宗金鑒》則強調「血熱風燥」者宜當歸飲子化裁,均為臨床辨治之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