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視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視衣

視衣為中醫眼科學中人體解剖之名詞,泛指今之視網膜與脈絡膜等組織,其名首見於《中醫眼科學》(廣州中醫學院主編)。在中醫理論中,眼與五臟六腑密切相關,視衣作為眼部重要結構,其功能與肝、腎二臟尤為相繫。

中醫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「肝開竅於目」,肝血充足則目得所養,視物清明;而「腎藏精」,精氣上承於目,方能維持視衣之正常功能。若肝腎陰虛,精血虧耗,則易致視衣失養,出現視物昏矇、眼乾澀等症。此外,視衣之病變亦可能與氣血失調、痰濕阻絡或瘀血內停等病理因素相關。

與西醫解剖對應
視衣在中醫理論中涵蓋西醫所稱之視網膜與脈絡膜。視網膜主司感光成像,脈絡膜則負責營養眼球。中醫雖無細分此二結構,但從功能上強調其「受血而能視」的特性,與西醫之血液供應及神經傳導概念相通。

臨床相關病證
視衣功能異常可表現為多種眼疾,如「視瞻昏渺」(類似視網膜病變)、「雲霧移睛」(玻璃體混濁)等。此類病證多歸因於肝腎不足、氣滯血瘀或濕熱上擾,治療上常以滋補肝腎、活血通絡或清利濕熱為法,方劑如杞菊地黃丸、血府逐瘀湯等加減。

古籍記載與發展
古代醫籍雖未直接使用「視衣」一詞,但對眼內結構之描述散見於《銀海精微》、《審視瑤函》等著作,如「目中膏膜」或「眼內紫血」等說法,皆與視衣部分功能相應。近代中醫眼科學則系統化整理此名詞,使之成為溝通傳統理論與現代醫學之橋樑。

綜言之,視衣為中醫眼科學之重要概念,其理論根植於臟腑氣血學說,臨床辨治需結合整體調理與局部病機,體現中醫「目病治內」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