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視遠怯近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視遠怯近證

定義與病機
視遠怯近證為中醫眼科病名,指患者能清晰視遠物,然近處物體反見模糊或難以辨識之症候。此證首載於路際平《眼科臨證筆記》,屬「能遠怯近」範疇,與「能近怯遠」(近視)相對,多因肝腎陰虛、氣血失調,或目絡瘀滯所致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肝腎陰虛:肝開竅於目,腎藏精而生髓,若肝腎陰虧,精血不能上榮目竅,則目失濡養,調節失司,致近物難辨。
  2. 氣血不足:《靈樞·大惑論》云:「目者,五臟六腑之精也。」氣血虛弱則目絡空乏,視物功能受損,尤以需精細調節之近距視物為甚。
  3. 陽氣虛浮:陽氣不固,浮越於外,致目之光華散亂,聚焦無力,如《審視瑤函》所言:「陽氣衰者,視近昏矇。」

辨證分型

  • 肝腎兩虛型:伴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治宜滋補肝腎,方用杞菊地黃丸加減。
  • 氣血兩虧型:面色萎黃、神疲乏力,舌淡脈弱。治以益氣養血,選用八珍湯或益氣聰明湯。
  • 目絡瘀阻型:視物久則痠澀、目珠脹痛,舌暗或有瘀斑。治需活血通絡,方如血府逐瘀湯合決明夜靈散。

古籍論述
《銀海精微》提及:「能遠視不能近視者,氣有餘而血不足也。」指出氣血失衡為本病關鍵;《目經大成》則強調「水火不交」致陰陽失調,影響目之調焦功能。

與現代醫學關聯
此證類似於現代「老花眼」或調節功能異常,然中醫從整體辨證,非僅歸因於晶體老化,而重視內在臟腑氣血之調和。

附:能遠怯近證
與視遠怯近證同義,古籍多混用,然細究之,「能遠怯近」更強調功能描述,而「視遠怯近」側重症狀表現,二者臨床可互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