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視瞻昏眇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視瞻昏眇證
病證名,屬中醫眼科範疇,指眼外無明顯異常,然視物昏蒙不清之症,又稱「瞻視昏渺症」。此證首載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,為內障疾患常見症狀之一,亦可因年老體衰所致,類似於現代所稱「老視」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本證多與肝腎虧虛、氣血不足或痰濕上擾有關:
- 肝腎陰虛:肝開竅於目,腎藏精,肝腎精血不足則目失所養,致視物昏花,常見於年老或久病體弱者。
- 氣血兩虛:脾虛氣弱,生化不足,氣血不能上榮於目,遂生視瞻昏眇。
- 痰濕阻絡:痰濕內蘊,上蒙清竅,阻滯目絡,亦可致視物模糊,多伴頭重胸悶。
臨床表現
患者自覺視物模糊,如隔薄紗,或眼前似有煙霧籠罩,然外眼無紅腫疼痛等明顯病變。若因年老所致,《審視瑤函》云:「五十以外而昏者,雖治不復光明……天真日衰,目光漸衰」,此屬生理性衰退,難復清明。
辨證分型
- 肝腎陰虛型:視物昏花,眼乾澀,伴腰膝酸軟、頭暈耳鳴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氣血不足型:視力漸降,面色萎黃,神疲乏力,舌淡脈弱。
- 痰濕上擾型:視物如霧,頭重目脹,胸脘痞悶,苔膩脈滑。
古籍論述
- 《證治準繩》指出此證「內外無障,而視物昏渺」,強調需辨虛實。
- 《審視瑤函》進一步闡明,年老目昏乃「天真日衰」之自然現象,與內障病機有別。
此證需結合全身症狀與舌脈辨治,虛者補益肝腎、養血明目,實者化痰通絡,以恢復目竅清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