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視正反斜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視正反斜證
視正反斜證,為中醫眼科病證之一,指患者視正直之物卻覺歪斜,或見歪斜之物反覺端正之異常視覺現象。此證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,歸屬於「目妄見」範疇,與「視惑」相關,皆因陰陽失調、神光不斂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陰陽偏勝:
陰陽失衡為本病核心病機。陽氣亢盛或陰液虧虛,皆可導致神光散亂。《內經》云「陽勝則熱,陰勝則寒」,陰陽失和則目失所養,視覺異常。 - 肝腎虧虛:
肝開竅於目,腎藏精而生髓。若肝腎陰虛,精血不足,目竅失濡,神光不聚,遂生視物歪斜之象。 - 痰濕上擾:
痰濕內蘊,上蒙清竅,阻滯經絡,亦可擾亂神光,致視覺錯亂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視正直物體如牆壁、門框時,自覺其形歪斜;或見傾斜之物反覺端正。
- 兼症:或伴頭暈目眩、眼乾澀、耳鳴腰酸(肝腎陰虛);或見胸悶痰多、舌苔厚膩(痰濕內阻)。
辨證分型
- 陰虛陽亢型:
視物歪斜伴眩暈耳鳴、咽乾舌紅,脈弦細數。治宜滋陰潛陽,方用杞菊地黃丸加減。 - 痰濕阻絡型:
視斜反正兼胸脘痞滿、苔白膩,脈滑。治宜化痰通絡,方選溫膽湯合半夏白朮天麻湯。
古籍論述
- 《證治準繩》指出:「視正反斜,視斜反正,皆陰陽乖亂,神光欲散之候。」
- 《靈樞·大惑論》提及:「目者,五臟六腑之精也。」強調目疾與臟腑功能密切相關。
此證需與「視惑」(視物變形、顛倒)鑑別,二者病機相似,然表現有異。治療上重在調和陰陽、補益肝腎或化痰通絡,以復神光之常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