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赤面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赤面疔
赤面疔,又稱「顴疔」,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載於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一。此病多因胃經積火,火毒蘊結,上攻於面部顴骨部位而成。其病機與陽明胃經關係密切,蓋因胃經循行過顴,火熱之邪循經上炎,凝聚肌膚,化腐成疔。
病因病機
赤面疔之發,主要責之於胃經火毒。患者或因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厚味,致使脾胃積熱;或因情志失調,氣鬱化火,火毒內熾;或外感風熱邪毒,與內火相搏,聚於顴部肌腠,發為疔瘡。
臨床表現
初起患處多現粟米樣膿頭,或如釘丁之狀,周圍肌膚紅赤腫硬,灼熱疼痛,甚則伴發寒熱、頭痛等全身症狀。若火毒熾盛,可致腫勢蔓延,膿成潰破,或毒邪內陷,引發走黃(即疔毒走散,相當於現代醫學的敗血症)。
治法方藥
- 初起階段:宜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,可內服蟾酥丸,取其辛溫走竄、解毒散結之效,助火毒外透。
- 火毒壅盛期:繼服黃連消毒飲,此方以黃連瀉心胃之火,配伍黃芩、梔子等清熱解毒,佐以活血消腫之品,使毒解腫消。
- 外治法:可配合外用藥,如如意金黃散調敷,以清熱解毒、散瘀止痛。若膿成未潰,可切開排膿,務使毒邪得泄。
鑑別與相關病證
赤面疔與其他面部疔瘡(如眉心疔、鼻疔等)相似,然其病位特異,專發於顴骨區域,與胃經火毒關係尤為密切。臨床需與「顴疽」鑑別,後者屬陰證,病程較緩,腫勢漫腫無頭,皮色不變或暗紅,治法迥異。
赤面疔若失治誤治,毒邪內攻,可變生險證,故早期辨證施治尤為關鍵。歷代醫家強調「疔瘡宜早治」,蓋因火毒易走散,需防其傳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