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赤面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面疔,又稱顴疔,是一種皮膚病。多發於面部兩側顴骨處,初起為紅色小丘疹,逐漸增大,形成膿腫,破潰後流出膿液,有時可形成瘺管。

赤面疔的病因主要是胃經積火成毒,因此治療上應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排膿為主。可用蟾酥丸、黃連消毒飲等中藥治療。

赤面疔的預防方法包括:

  • 保持皮膚清潔,避免外傷。
  • 飲食清淡,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  • 注意休息,避免熬夜。
  • 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
如果出現赤面疔的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

《證治準繩.外科》卷一中記載:「赤面疔,在面兩顴,初起如粟粒,赤色,漸大如豆,痛甚,腫脹,即成膿,破潰,流膿,久不收口,或成瘺管。此多因胃經積火成毒而生。初宜服蟾酥丸,次服黃連消毒飲。」

蟾酥丸由蟾酥、黃連、黃柏、赤芍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芷、甘草等中藥組成,具有清熱解毒、消腫排膿的功效。黃連消毒飲由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大黃、連翹、板藍根、金銀花、甘草等中藥組成,具有清熱解毒、消炎殺菌的功效。

赤面疔的治療應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排膿為主,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選擇合適的中藥治療。如果患者出現發熱、頭痛、口渴、尿黃等症狀,則可以加用清熱解毒的中藥,如銀花、連翹、板藍根等。如果患者出現疼痛、腫脹、化膿等症狀,則可以加用消腫排膿的中藥,如黃連、黃柏、大黃等。

赤面疔的預防方法包括:

  • 保持皮膚清潔,避免外傷。
  • 飲食清淡,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  • 注意休息,避免熬夜。
  • 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
如果出現赤面疔的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