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試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試胎
病證名,指妊娠中晚期(約六七個月至九個月間),孕婦突覺胎動異常,伴隨腹痛或下腹墜脹,甚或有少量陰道流水,然脈象未現臨產徵兆者。此症屬胎氣不穩之候,然非正式分娩先兆,古籍多稱「弄胎」或「試胎」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試胎多因母體氣血失調,或衝任二脈不固所致。妊娠後期,胎兒漸長,若孕婦素體虛弱,氣血不足,或情志不遂、勞累過度,易致胞宮氣機紊亂,胎元失養,故而出現胎動不安、腹痛時作時止之象。此外,若腎氣虧虛,衝任不固,亦可能引發此症,因腎主胞胎,衝任二脈為血海,若功能失調,則胎氣難穩。
臨床表現
- 胎動異常:胎兒活動頻繁或躁動不安,異於平日胎動規律。
- 腹痛:下腹隱痛或陣發性脹痛,痛感時輕時重,無規律性,與正式產痛有別。
- 陰道分泌物:部分患者或見少量流水或黏液,然腰骶部無明顯痠痛,此與破水或見紅不同。
- 脈象:脈多滑數或細弱,然未現離經之脈(臨產脈象)。
古籍論述
- 《女科經綸》卷五載:「有一月前,忽然腹痛,如欲便生,名曰試胎,非當產也。」指出試胎雖似臨產,實非真正分娩。
- 《大生要旨》卷二云:「受胎六七個月或八九個月,胎忽亂動,二三日間或痛或止,或有水下,但腰不甚痛,是脈未離經,名曰弄胎,又曰試胎。」強調此症與正式產兆之區別在於腰腹痛感及脈象變化。
鑑別診斷
試胎需與「轉胎」(胎位轉動所致不適)、「胎動不安」(先兆流產)及「正產」區分。正產之痛有規律性,且伴隨腰痠、陣痛加劇及宮口擴張;而試胎之痛無序,脈象亦無產兆。
中醫治療原則
以調和氣血、固攝胎元為主,常用方劑如安胎飲、泰山磐石散等,佐以補腎健脾、養血安胎之品。若氣滯明顯,可酌加理氣藥物,然須避用破氣耗血之劑,以免損傷胎元。
試胎雖非危症,然反映母體氣血失和,需妥善調理,以防轉為胎動不安或早產。歷代醫家多強調靜養攝生,避免勞累,以穩固胎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