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試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試痛

病證名,指妊娠晚期出現之假性陣痛,或由特定因素引發腹痛而未伴隨分娩徵兆者。此概念於中醫古籍中早有論述,屬產前常見生理現象,然須與真產痛鑑別。

古籍記載

清代醫家張仲遠於《產孕集》提及:「孕至八九月,或妊母有火,起居不時,令孕不安,因而作痛,所謂試痛也。」指出妊娠後期因母體陰陽失調(如內熱擾動)或生活起居失節,可能引發此類腹痛,然非正式產兆。

另據劉齋甫《婦科三字經》所述:「孕婦臨產,必先有試痛,試痛有一次者,有二三次者。俟過七日,而後一試。凡腹痛而腰不痛,或腰痛而腹不痛者,皆為試痛,非真產也。」強調試痛之特徵為腹痛與腰痛不同時出現,且痛感不規則,與真產痛之「腰腹齊痛、陣發加劇」有別。

中醫病機分析

  1. 氣血失和:妊娠晚期,胎體漸大,易阻滯氣機運行,若母體氣血不足或情志不暢,可致經脈拘急而發試痛。
  2. 衝任不調:衝脈為血海,任主胞胎,若陰血虧虛或寒熱失宜,衝任失養,則引發虛性腹痛。
  3. 火熱內擾:如《產孕集》所言「妊母有火」,指孕婦素體陽盛或陰虛火旺,熱擾胞宮,導致不規則腹痛。

與真產痛之鑑別

  • 試痛:痛感散漫,時作時止,無規律性;腰腹不同時作痛;宮口未開,胎位不下移。
  • 真產痛:痛有定時,漸次加密;腰腹俱痛且牽引至骶;伴見「見紅」或胞漿破泄等產兆。

中醫相關理論延伸

試痛雖屬生理現象,然其病機與「胞阻」「妊娠腹痛」部分相通。《金匱要略》云:「婦人懷妊,腹中㽲痛,當歸芍藥散主之。」若試痛頻發,可參酌氣血虛滯或肝脾不調等證型辨治,但須謹守「無損胎元」之則。

此症反映中醫對產前生理變化的細微觀察,強調「辨痛識產」之臨床思維,亦體現「治未病」思想——通過調理氣血,預防試痛過頻耗損母體精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