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赤脈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赤脈翳

赤脈翳為中醫眼科證候名,指白睛(結膜)赤絲血脈侵入黑睛(角膜),遮蔽瞳神,導致視力受損之病證。首見於明代《審視瑤函》,屬「外障眼病」範疇,其病因多與風熱上攻、肝肺火盛、或三陽經氣血失調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赤脈翳的形成與三陽經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)經絡氣血運行失調密切相關。白睛屬肺,黑睛屬肝,肺肝鬱熱或外感風邪,皆可致氣血壅滯,血絡瘀阻,赤脈叢生。此外,過食辛辣、情志不遂、勞倦過度等內傷因素,亦可能引動內火,上灼目絡,形成赤脈翳。

辨證分型與治法

  1. 太陽經證

    • 證候特點:赤脈初從上而下侵入黑睛,伴眉棱骨痛、腦頂痛或偏頭腫痛,多因風寒外襲,太陽經氣不利所致。
    • 治法:溫散風寒,通絡退翳。
    • 方藥:選用《傷寒論》大青龍湯加減,以麻黃、桂枝散寒解表,石膏清鬱熱,佐以活血通絡之品如當歸、赤芍。
  2. 陽明經證

    • 證候特點:赤脈從下而上,或自內眥(眼內角)向外眥延伸,兼見口渴、便秘、面赤等裡熱實證。
    • 治法:瀉熱通腑,涼血退翳。
    • 方藥:以承氣湯類(如大承氣湯、調胃承氣湯)為基礎,酌加黃芩、梔子清肝肺之火,或配合密蒙花、穀精草明目退翳。
  3. 少陽經證

    • 證候特點:赤脈自外眥(眼外角)向內發展,伴見口苦咽乾、寒熱往來等半表半里證。
    • 治法:和解少陽,疏肝退翳。
    • 方藥小柴胡湯加減,可配伍夏枯草、決明子清肝明目,或加桃仁、紅花活血化瘀。

其他辨證要點

  • 肝肺火盛:赤脈粗大鮮紅,眼瞼紅腫,舌紅苔黃,宜瀉白散合龍膽瀉肝湯。
  • 血瘀絡阻:赤脈暗紫纏繞,久不退散,可配合桃紅四物湯化瘀通絡。
  • 陰虛火旺:赤脈細密,眼乾澀,兼見五心煩熱,宜知柏地黃丸滋陰降火。

外治與針灸

傳統中醫除內服藥外,亦注重局部療法。如以黃連煎汁蒲公英洗眼液外洗清熱解毒;針灸取穴攢竹、太陽、合谷、太衝等,以疏調經氣。

赤脈翳的治療需緊扣經絡辨證與臟腑病機,結合局部與整體調理,方能標本兼治。歷代醫家如傅仁宇《審視瑤函》強調「翳自熱生」,故清熱涼血、疏風散邪為關鍵,然臨證仍需審因論治,靈活化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