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拭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拭法

定義與操作
拭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指以手掌或手指(常見中指或拇指)緊貼治療部位,進行直線或螺旋形的反覆摩擦動作。其特點在於施力均勻、節奏穩定,透過皮膚表面的持續刺激,以達疏通經絡、行氣活血之效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經絡與氣血作用
    拭法直接作用於體表經絡與腧穴,透過摩擦產生的溫熱感,可推動局部氣血運行,化解「氣滯血瘀」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經絡不通,病生於不仁」,此法尤其適用於表淺層的氣血阻滯,如四肢末梢或頭面部。
  2. 與「摩法」之異同
    拭法與摩法同屬摩擦類手法,然操作有別:

    • 拭法:接觸面積較小(如指腹),力道稍沉,速度偏快,路線明確(直線或螺旋)。
    • 摩法:多用掌面,力道輕緩,速度均勻,以環形運動為主。

臨床應用

  1. 目疾調理
    如《諸病源候論·目暗不明候》所載:「以兩手中指……相摩,拭目,令人目明。」此法通過刺激眼周穴位(如睛明、攢竹),促進局部氣血上榮,改善視物昏花。

  2. 外感表證
    以拭法推擦背部膀胱經或督脈(如大椎至至陽段),可發散風寒,緩解感冒初期之惡寒、頭痛。
  3. 皮部調理
    針對皮膚麻木不仁或感覺遲鈍,以拭法快速摩擦患處,能喚醒皮部衛氣,增強感知。

操作要領

  • 力度:以皮下微熱為度,避免過度摩擦損傷肌膚。
  • 介質:可輔以藥油(如紅花油)或薑汁,增強溫通效果。
  • 方向:順應經絡走向,如四肢多從近端向遠端操作,以助氣血外達。

古籍佐證
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提及「摩其壅聚,以散瘀結」,雖未明言拭法,然其理相通,均強調透過摩擦消散局部鬱滯。此法亦暗合「溫則通」的中醫治療原則,藉由機械刺激轉化為熱效應,以調動陽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