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拭穢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拭穢法
拭穢法,又稱「初生拭口」,首載於元代危亦林所著《世醫得效方》。此法為中醫兒科外治技法之一,專用於新生兒出生時的口腔與體表清潔,旨在祛除胎毒、穢濁之氣,以預防初生疾患,並助其氣血調和。
理論依據
中醫認為,胎兒於母腹中時,易受母體濕熱、痰濁或胎毒蘊積之影響,此類穢濁之氣若未及時清除,可能導致初生兒出現「馬牙」(口腔黏膜白點)、「鵝口瘡」或皮膚發疹等症。拭穢法透過外治方式,配合藥液或溫和擦拭,疏通腠理、宣發肺氣,符合「治未病」思想。
操作方法
- 藥液選擇:傳統多用甘草煎湯(甘草性平,解毒和中),或黃連水(清熱燥濕),亦可以淡鹽水或金銀花露替代,以棉紗蘸取輕拭。
- 擦拭部位:
- 口腔:以軟布裹指,輕拭牙齦、舌面,祛除黏膜上之穢液。
- 體表:順經絡走向擦拭頭面、四肢,尤重腋下、腹股溝等皺褶處,避免穢滯成邪。
- 時機:多於嬰兒娩出、斷臍後施行,動作需輕柔,以免損傷嬌嫩肌膚。
臨床意義
此法不僅清潔作用,更具「開竅醒神」之效。元代醫家曾述其能「通達衛氣」,助新生兒適應外環境。後世醫籍如《嬰童百問》亦延用此說,強調其對「胎驚」「胎熱」的預防價值。
現代應用
當代中醫兒科仍保留此理念,部分地區結合現代醫學消毒觀念,調整藥液濃度,或改用無菌紗布操作,然核心目的仍不離「祛穢扶正」之原則。
(註:本文所述乃傳統中醫技法,具體應用需依專業醫囑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