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拭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拭口

拭口為中醫新生兒保健法之一,首載於唐代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,專指嬰兒初生時,以柔軟棉布包裹手指,輕拭其口腔內穢濁黏液,保持口內清潔之傳統技法。此法旨在祛除胎毒穢液,防範口舌諸疾,為古代醫家重視的初生調護環節。

中醫理論依據
中醫認為,胎兒於母腹中時,可能受母體濕熱或胎毒蘊積影響,致使口內殘留穢濁之液,此為「胎毒」外顯之一。若不及時清除,易鬱而化熱,上攻口頰,引發鵝口瘡、口瘡等病症。《千金要方》強調,以茶清(淡茶湯)調胭脂(古用植物性染料,具輕微清熱之效)塗擦嬰兒舌頰齒齦,既可潔淨口腔,又能藉茶之微寒涼血、胭脂之輕散,達清熱解毒之效。

操作演變
古法以棉裹指,蘸取藥液或清水拭口;現代臨床則多改用無菌紗布或吸引器清除口腔分泌物,然其核心理念仍承襲中醫「未病先防」思想。部分傳統醫家亦會配合甘草黃連煎湯拭口,取其清熱解毒之性,進一步強化解穢之功。

與其他兒科外治法的關聯
拭口與「拭目」「斷臍」「浴兒」等同屬古代新生兒「初生去穢」系列療法,反映中醫對嬰兒「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」特質的重視。此類外治法不僅具清潔之效,亦暗合「通暢氣機」之理,透過物理刺激促進口腔氣血流通,助嬰兒適應離母體後之新環境。

現代意義
雖當代醫療器械進步,然中醫古籍所載拭口之法,仍體現古人對嬰兒口腔黏膜保護的細緻觀察,其結合藥液外擦的思維,亦為中醫外治學於兒科應用的早期實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