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拭口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拭口法

拭口法,又稱「初生拭口」,最早記載於唐代孫思邈所著之《備急千金要方》。此法為中醫傳統新生兒護理之重要步驟,旨在清除嬰兒口腔內穢濁之氣,以預防疾病,並促進氣血調和。

理論依據
中醫認為,胎兒於母腹中時,受母體氣血濡養,然生產過程中,易沾染母體穢液或胎毒。嬰兒初生時,口腔內可能殘留羊水、血污等穢濁之物,若未及時清除,恐致「胎毒上攻」,引發口瘡、鵝口瘡等病症。故需以柔軟潔淨之物輕拭口腔,使清氣上升,濁氣下降,符合「天人相應」之理。

操作方法

  1. 材料選擇:古法多以細軟棉布或紗布纏繞手指,蘸取少量淡鹽水或甘草湯。甘草性平味甘,能解毒和中;鹽水則具清熱解毒之效。
  2. 擦拭步驟:輕柔擦拭嬰兒舌面、頰內及上顎,動作需輕緩,避免損傷黏膜。
  3. 時機:於嬰兒出生後,尚未飲乳前施行,以達最佳效果。

中醫應用與發展
此法不僅用於新生兒,後世醫家亦擴展其應用。如明代《幼科發揮》提及,若嬰兒出生後啼聲不暢,可配合拭口法刺激氣機;清代《醫宗金鑑》則強調,拭口後可輔以黃連水或金銀花湯,以增強清熱解毒之效。

現代意義
雖現代醫學以無菌操作為主,然中醫拭口法之理念仍具參考價值,體現「治未病」思想,強調初期潔淨對健康之重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