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赤脈下垂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赤脈下垂
病證名,見於康維恂《眼科菁華靈》。此證以眼部赤脈自白睛貫下為主要特徵,繼而黑睛上緣與輪白交界處生薄障,障上猶有紅絲牽絆,狀似簾幕垂覆黑睛。其病機多與風熱壅盛、肝肺火熾,或氣血瘀滯、經絡阻滯相關,致使血絡瘀阻,赤脈纏結。
病因病機
- 風熱上攻:外感風熱之邪,循經上犯目絡,灼傷血脈,致赤脈顯露。
- 肝肺火盛:肝開竅於目,肺主氣機,若肝鬱化火或肺熱壅滯,火性上炎,熏灼目絡,則見赤脈貫睛。
- 氣血瘀滯:情志不遂或久病入絡,氣滯血瘀,脈絡不通,赤脈纏繞而成障蔽。
臨床表現
- 白睛赤脈自上而下延伸,色紅或紫暗。
- 黑睛上緣生薄翳,翳上可見細密紅絲牽引,形如垂簾。
- 或伴目赤澀痛、畏光流淚,甚則視物昏矇。
治法方藥
- 主方:宜服石決明散(《眼科菁華靈》),方中以石決明平肝清熱為君,佐以草決明、青葙子、梔子等清肝瀉火,赤芍、當歸活血通絡,共奏清肝明目、退赤消障之效。
- 辨證加減:
- 若風熱偏盛,可加防風、菊花以疏風清熱。
- 肝火熾烈者,加龍膽草、黃芩瀉火解毒。
- 血瘀明顯者,酌加丹參、紅花以活血化瘀。
相關鑑別
與赤膜下垂(亦稱「垂簾障」)相似,二者皆屬外障眼病,然赤膜下垂多因肝腎陰虛、虛火上炎,或椒瘡後遺所致,其膜色偏淡紅,病勢較緩;而赤脈下垂以實證為主,赤脈粗顯,病勢急重。
此證需結合整體辨證,審因論治,以疏通目絡、清泄火熱為要。古籍亦載針刺療法,可取攢竹、太陽等穴以泄熱明目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