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拭目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拭目
定義與源流
拭目為中醫自我推拿技法之一,又稱「熨目」、「摩目」或「摩眼」,屬傳統導引養生術範疇。其法最早見於隋代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·目暗不明候》,載:「以兩手中指……相摩,拭目,令人目明。」意指透過特定手法摩擦眼周,以達明目之效。此術融合經絡理論與氣血調和思想,為中醫外治法中簡便易行的保健手段。
操作要領
- 手法:以雙手中指指腹相摩生熱,繼而輕拭眼瞼及眶周。
- 部位:重點施於眼周穴位,如攢竹(膀胱經)、睛明(膀胱經)、瞳子髎(膽經)等,藉由穴位刺激疏通經氣。
- 力度:需輕柔緩和,以皮膚微熱為度,避免壓迫眼球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經絡聯繫:目為宗脈之所聚,手足三陽經及肝經皆上注於目。拭目可激發經氣,調和肝血(肝開竅於目),改善「目得血而能視」之生理功能。
- 氣血調節:《靈樞·本神》言「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」,此法通過局部摩擦促進氣血運行,緩解因氣滯血瘀或氣血虧虛所致之視物昏矇。
- 溫通效應:中指相摩生熱,契合「溫則通」之理,能散眼部寒凝、化濕濁(如《證治準繩》提及「目昏多因濕痰內滯」),尤適虛寒體質者。
臨床應用
- 保健防病:日常施行可預防目澀、視疲,契合「治未病」思想。
- 輔療眼疾:傳統用於肝血不足或風熱上擾之輕症目暗、乾澀,然須辨證論治。
古籍補充
清代《遵生八箋》延伸其法,建議配合「運睛」(轉動眼球)以增強功效;明代《養性書》則強調拭目後「閉氣片刻」,使熱力內透,深化調理效果。此術歷代演變,始終貫徹「以通為補」的中醫治療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