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是動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是動病

是動病為中醫經脈病候分類之一,首見於《靈樞·經脈》。其涵義主要包含兩方面:

  1. 經脈氣機異常變動所引發的臟腑病症
    當經脈之氣運行失常,可影響其絡屬之臟腑,表現為該臟腑功能失調的症狀。例如《靈樞》所述手太陰肺經「是動則病肺脹滿,膨膨而喘咳」,意指肺經氣機逆亂時,肺臟宣降失司,出現胸悶、喘咳等肺系病症。此類病證根源於經脈氣血運行異常,進而波及相應臟腑。
  2. 經脈循行部位的外在病症
    經脈氣血失調亦可直接表現於其循行路徑上的局部症狀。如手厥陰心包經「是動則病手心熱,臂肘攣急,腋腫」,反映心包經氣血壅滯時,沿經脈所過之處出現熱感、拘攣或腫脹。此類病候與經脈本身的氣血運行障礙密切相關,而非臟腑直接病變所致,故稱「是動」。

理論基礎
「是動」與「所生病」為經脈病候的兩大分類,源自《內經》對經脈病理變化的系統歸納。「是動」強調經脈氣血變動的初始階段,多屬實證、急證,與外邪侵襲、經氣逆亂相關;後世醫家進一步闡釋,認為其病機涉及經脈氣血「動而不居」的特性,如張介賓《類經》註解:「是動者,言經氣之變動失常。」

臨床意義
辨識「是動病」有助判斷疾病來源於經脈或臟腑。若症狀集中於經脈循行部位(如肢體疼痛、循經發熱),或與經氣異常相關的臟腑功能急性失調(如肺經是動之喘咳),可作為針灸選穴或調理經氣的依據。例如肺經是動病可取太淵、列缺等穴以宣通肺氣;心包經是動病則可刺內關、曲澤以疏調經脈。

補充說明
「是動病」與「所生病」的區分,歷代醫家見解不一。《難經·二十二難》提出「是動者氣也,所生病者血也」,後世亦有從虛實、內外、經臟等角度詮釋。然其核心仍在於理解經脈氣血變動與病症的動態關聯,為經絡辨證的重要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