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是動所生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是動所生病
是動所生病為中醫經脈病候之專有名詞,首見於《靈樞·經脈》,乃「是動病」與「所生病」之合稱,用以闡述經脈異常所引發之病理表現。此概念為經絡辨證之核心,反映氣血失調與臟腑功能失衡之關聯。
是動病
「是動」意指經脈氣機變動所直接引發之病症,多與經絡循行、氣血運行失調相關。其特點為:
- 外邪侵襲:因風寒暑濕等外邪客於經脈,導致氣血阻滯,如手太陰肺經「是動則病肺脹滿,膨膨而喘咳」。
- 氣機逆亂:經氣運行失常,出現循經疼痛或功能異常,如足陽明胃經「是動則病灑灑振寒,善呻數欠」。
- 急性發作:病症多驟起,與經脈受邪密切相關,如足少陽膽經「是動則病口苦,善太息」。
所生病
「所生」指經脈所屬臟腑功能失調衍生之病症,與氣血津液代謝異常或臟腑虛實相關。其特點為:
- 臟腑本虛:因臟腑虛弱或久病內傷所致,如手少陰心經「所生病者,目黃脅痛,臑臂內後廉痛厥」。
- 氣血津液失調:反映臟腑功能失常之繼發表現,如足太陰脾經「所生病者,舌本痛,體不能動搖,食不下」。
- 慢性病變:病症多纏綿,與臟腑氣血長期失和有關,如足厥陰肝經「所生病者,胸滿嘔逆飧泄」。
理論淵源與臨床意義
《靈樞·經脈》詳述十二經脈之「是動」「所生」病候,奠定經絡辨證基礎。後世醫家如張介賓於《類經》進一步闡釋:「是動」多為外因,「所生」多屬內傷,二者互為表裏,共構經脈病候之完整體系。
此理論不僅指導針灸取穴(如「經脈所過,主治所及」),亦為中醫診斷提供依據,如咳嗽見肺經是動病,或脅痛歸肝經所生病,皆可透過經絡辨證釐清病機,擬定治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