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嗜偏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嗜偏食

嗜偏食為中醫病證名,指患者長期或過度偏嗜特定食物,甚至異物,形成異常飲食習性。此症不僅反映臟腑功能失調,亦可能為病理產物(如蟲積、痰濕)所致,需結合整體辨證探究根源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飲食偏好與臟腑氣血盛衰、陰陽失衡密切相關:

  1. 蟲積內擾:常見於小兒或脾胃虛弱者,因寄生蟲(如蛔蟲、絛蟲)耗傷氣血,擾亂脾胃運化,患者多嗜食生米、泥土、炭渣等異物,稱為「異食癖」,伴見面黃肌瘦、腹痛時作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:「蛔蟲者,……令人嗜食而心煩。」
  2. 胃寒或胃熱
    • 胃陽不足:陽虛生內寒,患者偏嗜辛辣、溫熱食物以助暖胃,伴見脘腹冷痛、喜溫按。
    • 胃陰虧虛或胃火熾盛:陰虛內熱者嗜冷飲或酸甘之物以緩解燥熱;胃火盛者則多貪食肥甘厚味,助火生痰。
  3. 情志失調:肝氣鬱結或思慮傷脾,可致氣機不暢,影響脾胃受納,出現偏食或食欲異常,如鬱怒時暴食或厭食。
  4. 痰濕困脾:脾失健運,濕濁內停,患者或偏嗜甜膩之物,進一步加重痰濕,形成惡性循環。

辨證分型與表現

  • 蟲積型:嗜異物,面色萎黃,唇內白斑,睡中磨牙,脈象弦細。
  • 脾胃虛寒型:嗜辛辣熱食,食後脘腹舒緩,舌淡苔白,脈沉遲。
  • 陰虛內熱型:嗜冷飲或酸味,口乾咽燥,舌紅少津,脈細數。
  • 肝鬱脾虛型:食欲時亢時減,伴胸脅脹悶,脈弦。

中醫理論延伸

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五味入胃,各歸所喜攻。」指出飲食偏好與臟腑需求相關,然過度偏嗜則破壞五臟平衡。如長期嗜鹹傷腎,嗜甘礙脾,嗜辛耗氣,皆可導致「五味所傷」之病。此外,孕婦妊娠期間的偏食(如嗜酸),多與衝任氣血變化有關,屬暫時性生理現象,若過度則需調理。

嗜偏食之治療,需依病因施以驅蟲、溫中、養陰、疏肝等法,並調和脾胃功能,恢復「五味均衡」之常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