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嗜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嗜異
病證名,指患者喜食非食物類異物之症。《壽世保元》載:「小兒愛吃泥土,乃脾虛胃熱所致,面色青黃,或是蟲動。」此症多見於小兒,成人偶有發作,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中醫病機分析
- 脾虛胃熱: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。若脾氣虛弱,運化失職,則胃中虛熱內生,熱擾心神,致患者尋求異物以緩解不適。如《醫宗金鑒》所言:「脾虛則津液不布,胃熱則消穀善飢。」此類患者常見面色萎黃、口乾舌燥、腹脹便溏等症。
- 蟲積內擾:腸道寄生蟲(如蛔蟲、蟯蟲)積聚,擾亂腸胃氣機,蟲動則耗傷氣血,引發異常食慾。《諸病源候論》稱:「蟲動則令人嗜食異物。」患者多伴見臍周疼痛、夜寐磨牙、面部白斑等蟲積徵象。
- 肝鬱化火:情志不遂致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橫逆犯胃,胃火熾盛則異食慾增。此類患者常見煩躁易怒、口苦咽乾、舌紅苔黃等肝火犯胃之象。
臨床表現
患者多喜食泥土、紙張、生米、炭灰等異物,小兒尤為多見。伴隨症狀因病因不同而異:
- 脾虛胃熱者:食少倦怠、大便溏薄、舌淡苔薄黃。
- 蟲積者:腹痛時作、睡中齘齒、指甲白點。
- 肝鬱火旺者:脅脹噯氣、脈弦數。
相關病證
- 脾疳:屬五疳之一,因脾胃虛損、營養失調所致,患兒除嗜異外,尚有形體消瘦、腹大青筋等症。
- 疳積:多由飲食不節或蟲積發展而來,《幼幼集成》云:「疳之為病,皆虛所致。」強調脾胃虛弱為本,嗜異為標。
古籍論述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指出:「脾胃不和,則吐瀉生蟲,蟲動則嗜食異物。」《景岳全書》亦載:「凡小兒嗜食泥土,多因胃熱或蟲動。」均強調脾胃功能與蟲積為致病關鍵。
辨證要點
臨床需四診合參,細辨虛實:
- 虛證(脾虛)以健脾益氣為主,如參苓白朮散加減。
- 實證(蟲積、胃熱)當驅蟲清熱,如烏梅丸或清胃散化裁。
- 肝鬱者宜疏肝瀉火,方選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。
此症雖以小兒常見,然成人若見嗜異,多與情志或重金屬中毒相關,不可輕忽。歷代醫家多從調理脾胃、驅蟲瀉火論治,體現中醫「治病求本」之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