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收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收拒

在中醫理論中,「收拒」意指收斂體內陽氣以抵禦外邪侵襲的生理機制,其概念源自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:「是故暮而收拒,無擾筋骨。」此論述強調人體順應自然節律,於夜間收斂陽氣,固護體表,避免外邪乘虛而入。

理論基礎

  1. 陽氣的晝夜節律
    中醫認為,陽氣的運行與晝夜變化相應。白晝陽氣趨向體表,主司衛外;入夜則陽氣內斂,以溫養臟腑。若夜間過度活動(如勞累、熬夜),可能擾亂此節律,導致陽氣無法有效「收拒」,外邪易侵。
  2. 衛氣與腠理的關係
    「收拒」的實現依賴衛氣功能。衛氣行於脈外,主司腠理開闔。當衛氣充沛,腠理適時開合,能於夜間閉塞毛孔,阻擋風、寒、濕等外邪;反之,衛氣虛弱則腠理不固,外邪易內犯。
  3. 與「陰平陽秘」的關聯
    《內經》強調「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」。「收拒」是陽氣調控的具體表現,需陰陽協調。若陽氣過亢(如陰虛火旺)或不足(如陽虛),均可能影響收拒能力,誘發疾病。

臨床相關性

  • 外感病的預防:中醫重視「治未病」,夜間收拒得當可降低感冒、風濕痹證等發病率。
  • 慢性病調理:如自汗、盜汗等衛氣不固之症,需從調和營衛、鞏固收拒機能著手。
  • 養生應用:傳統「日落而息」的作息,即暗合收拒之理,避免夜間耗散陽氣。

古籍延伸

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進一步闡述:「夜半而大會,萬民皆臥,命曰合陰。」指出人體在夜半時分,氣血內聚以助陽氣收斂,與「收拒」互為呼應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亦提出「陽密乃固」,強調陽氣斂藏對健康的重要性。

此概念不僅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整體觀,更為理解外邪致病機轉及養生防病提供理論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