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收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收令
在中醫學理論中,「收令」為五運六氣學說之重要概念,意指自然界中「收斂之氣」當令的時節,與秋令相應。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提及:「生氣不政,化氣乃物,長氣自平,收令乃早。」此段經文闡明,當天地間的生發之氣(春木之氣)未能主導,而化育之氣(土氣)過盛時,長夏之氣(夏火之氣)趨於平和,收斂之氣(秋金之氣)便會提早到來。
理論基礎
- 五行與四時對應
收令屬「金行」,對應秋季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「西方生燥,燥生金,金生辛,辛生肺。」秋金主收斂、肅降,萬物成熟結實,人體氣機亦隨之向內收攝。若收令過早或過盛,可能導致「燥邪」偏勝,影響肺氣宣發,表現為乾咳、皮膚燥裂等症。 - 五運六氣之影響
收令的異常與歲運相關。如歲運屬「金運太過」(如庚年),則收氣盛行,易見「草木凋零早、人體肺氣壅滯」;若「金運不及」(如乙年),則收令遲弱,可能出現「秋行夏令」之溫燥反常氣候。 - 與臟腑的聯繫
肺臟為「相傅之官」,主肅降,與收令特性相通。收令失調時,肺失清肅可致氣逆咳喘;大腸傳導失常則見便秘或泄瀉。此外,肺金剋肝木,收令過強可能抑制肝氣疏泄,引發情志抑鬱或筋脈拘急。
臨床意義
- 生理層面:正常收令有助人體氣血內斂,為冬藏奠定基礎。秋季養生強調「收斂神氣」,如《攝生消息論》主張「早臥早起,與雞俱興」,順應陽氣收降。
- 病理層面:若收令失常,如「收令早至」,可能因燥金剋伐肝木,引發眩暈或脅痛;「收令遲滯」則常見肺氣虛弱,衛外不固而多汗易感。
此概念不僅反映天人相應的整體觀,亦為辨識氣候異常與疾病關聯之關鍵,歷代醫家如張景岳、吳鞠通均於著作中援引「收令」理論,闡釋外感病機與調治原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